隋凿罗城,唐扩西壕,宋引碧湍。
看蜀冈云泻,九桥烟雨;熙春台畔,廿四阑干。
垒堑三朝,虹浮一练,七百春秋水尚寒。
凝眸处,枕隋堤旧月,邗郭残垣。
谁将水墨铺笺?引十里银潢绕画栏。
有平山塔影,暗连法海;冶春花絮,漫系征鞍。
炀帝威帆,东坡醉墨,都付渔樵闲话看。
斜阳下,剩一湖瘦水,几度桑田。
赏析:
《沁园春·瘦西湖》这首词以瘦西湖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美景。以下逐句赏析:
1. “隋凿罗城,唐扩西壕,宋引碧湍。”
开篇三句点明瘦西湖的历史渊源,从隋唐到宋朝,历代对瘦西湖的开发与建设,奠定了其文化底蕴。“凿”“扩”“引”三个动词简洁有力,勾勒出历史的脉络。
2. “看蜀冈云泻,九桥烟雨;熙春台畔,廿四阑干。”
以“看”字领起,描绘瘦西湖的景色。“蜀冈云泻”写山势之高,“九桥烟雨”写水景之朦胧,“熙春台畔,廿四阑干”则刻画了园林建筑的精致,画面感极强。
3. “垒堑三朝,虹浮一练,七百春秋水尚寒。”
“垒堑三朝”呼应前文的历史积淀,“虹浮一练”比喻瘦西湖如彩虹般美丽,“七百春秋水尚寒”则赋予湖水以历史的沧桑感,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4. “凝眸处,枕隋堤旧月,邗郭残垣。”
“凝眸处”将视角拉回现实,隋堤的旧月、邗郭的残垣,既是实景,也是历史的见证,透露出怀古之思。
5. “谁将水墨铺笺?引十里银潢绕画栏。”
下阕以设问开篇,将瘦西湖比作一幅水墨画,“十里银潢”形容湖水的绵长,“绕画栏”则写出湖与建筑的和谐之美,充满诗情画意。
6. “有平山塔影,暗连法海;冶春花絮,漫系征鞍。”
具体描绘瘦西湖的景点,“平山塔影”“法海”写静景,“冶春花絮”写动景,“漫系征鞍”则暗含离别之意,情景交融。
7. “炀帝威帆,东坡醉墨,都付渔樵闲话看。”
由景及史,提到隋炀帝的龙舟和苏东坡的墨宝,如今都成为渔樵闲谈的话题,历史的风云变幻尽在其中,语言含蓄而深沉。
8. “斜阳下,剩一湖瘦水,几度桑田。”
结尾以“斜阳”为背景,瘦西湖的“瘦水”与“桑田”形成对比,既写景,又暗含世事变迁的感慨,余韵悠长。
总结:
这首词以瘦西湖为线索,融汇历史、自然与人文,语言精炼,意象丰富。上阕侧重写景与历史,下阕转入抒情与怀古,结尾含蓄深沉,展现了作者对瘦西湖的深厚情感与历史思考。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