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人民的八一(组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6724    发布时间:2025-08-01

一、谁的节日

 

你说,八一是军人的节日,

军人与八一军旗相伴朝夕,

八一节是为建军而定,

八一自然是他们的节日。

我说,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

这支军队永远捍卫人民利益,

永远是国家和人民的坚强柱石,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人的胜利就是人民的胜利,

军人的节日也应是人民的节日,

人民应该自觉与军队融在一起。

 

 

二、南昌枪声

 

自从南昌的枪声响起,

自从有了秋收起义,

共产党就有了枪杆子;

武装夺取政权,

必须农村包围城市。

于是,三湾改编有了党的保证,

有了一心为民的宗旨,

工农红军点燃星星之火,

感召全国各地劳苦大众举起义旗,

革命的火种成燎原之势。

 

 

三、五次反“围剿”

 

万木霜天红,

黄洋界上炮声隆,

唤起工农千百万,

何惧敌军围困万千重,

早已森严壁垒,

井冈红军岿然不动。

反动派贼心不死,

一次失败,二次三次四次……

围剿使红军战士志更坚,

围剿使革命者更有凝聚力。

因为有党支部在连队做核心,

因为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的纪律,

军队一心为人民,

一切听从党指挥,

得到人民爱戴与支持。

无论风高浪险暴雨急,

千百万工农齐奋起,

革命的力量从东南西北汇集。

虽然革命的前程扑朔迷离,

虽然五岭逶迤路难行,

前行路上多少红军血染山河,

红军没有一个人畏惧。

哪怕铁桶封锁,

何惧强渡乌江天险,

四渡赤水化危机。

天兵飞夺泸定桥,

更要跨越千里雪山草地,

红军没有退缩,

革命者“我自横刀向笑”的大无畏精神,

始终要压倒一切敌人。

遵义会议的光辉,

纠正了左倾错误,

推出懂得中国国情的领导人,

四渡赤水挥动神来之笔,

南渡乌江神兵天降调出滇军,

一路向北,所向披靡,

北上抗日,救亡图存,

六盘山上再次发出惊天之问: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那位横刀立马的将军,

那位处变不惊的儒将,

那一群在血战中煅淬的将士,

哪一个不是今朝的风流战神!

 

 

四、在挫折中挺立

 

虽然革命经历过挫折失败,

虽然革命者头断血流,

虽然革命的前程扑朔迷离,

虽然五岭逶迤路难行,

前行路上多少红军血染山河,

红军没有一个人畏惧。

哪怕铁桶封锁,

何惧强渡乌江天险,

四渡赤水化危机。

天兵飞夺泸定桥,

更要跨越千里雪山草地,

红军没有退缩,

革命者“我自横刀向笑”的大无畏精神,

始终要压倒一切敌人。

遵义会议的光辉,

纠正了左倾错误,

推出懂得中国国情的领导人,

四渡赤水挥动神来之笔,

南渡乌江神兵天降调出滇军,

一路向北,所向披靡,

北上抗日,救亡图存,

六盘山上再次发出惊天之问: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那位横刀立马的将军,

那位处变不惊的儒将,

那一群在血战中煅淬的将士,

哪一个不是今朝的风流战神!

 

 

五、致敬八一军旗

 

燃烧的火炬在井冈山上映红天地,

八一军旗在井冈山上与日月同辉。

从此,朱毛的军队,

威震四方,八方响应,

有军旗就有军魂,

只要有一个人,

就不可能丢掉阵地。

从五次反“围剿”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从三大战役到援朝抗美,

从中印反击到西沙海战,

从珍宝岛自卫到对越还击,

军旗就是引领,

军号就是动力。

无数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护卫军旗,

使八一军旗更火红耀眼,

今天的军人也更加珍惜和平,

更加有血性有担当有作为。

为了永葆八一军旗充满生机,

为了中国步伐铿锵有力,

为了军人之剑更锐利,

为了中华民族更兴旺。

军人听到国歌就要肃立,

见了八一军旗就要敬礼!

 

 

六、人民的八一

 

八一是军人的魂魄,

军人为拥有军旗而骄傲,

为了护卫军旗宁愿牺牲生命。

然而,军队的胜利离不开人民,

人民和军队鱼水情深,

军人为八一而生,

人民更敬重军人。

军人过八一节是为了增强血性,

而人民庆八一是为了支持兴军。

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

就没有今天的普天同庆。

八一节来临,

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军人的节日就是人民的节日,

我们要用敬仰的目光,

仰望军营,仰望边陲,

把绵薄之力汇聚成磅礴力量,

祝福军人身强体壮,

祝福祖国更加富强,

祝福人民更加幸福,

祝福华夏万寿无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664606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