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从九千九百万党员看如何强化党员发展及管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省桐梓县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 黄炜    阅读次数:12416    发布时间:2024-09-12

翻开百年党史,我心潮澎湃,对党的崇敬之情、仰慕之意,油然而生。翻开百年党史,我可以“面对面”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50多名党员的“蹒跚走步”,发展到今天9918.5万名党员的“铿锵迈步”,中国共产党已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光荣的、伟大的、正确的党,这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昔日的“东亚病夫”称号,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东方巨人”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两次伟大飞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共产党何能发展壮大呢?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强化党员发展及管理。强化党员发展及管理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一门必修课,历来都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抓铁有痕地抓落实,从未间断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为此,强化党员发展及管理,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凝聚力是党员发展必须遵循的政治标准。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党员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伟力。作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强化党员发展及管理,并将其作为永不凋落的主旋律。凝心聚力,就是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到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必须把党员发展的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才能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凝聚力量,提升素质,奏响时代发展的新序曲。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质量是党员发展必须坚持的底线原则。高质量是发展党员的生命线。党员的发展,要以质量为基础,符合党员标准的才发展,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坚决要将其拒之门外,这是党员发展的一条“硬杠子”,是纯洁党员队伍的重要举措,是不可变通的,更是不可降格的。只有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才能防止把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入党。质量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生命线,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肃纪律,才能严格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保证发展党员质量。可见,发展党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为标准。党最可贵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赢得智慧,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戴,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伟力,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勇立潮头,勇往直前,成为世界强国的表率和模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大跨越而不懈奋进,为国担责,为民奉献。

强化党员发展必须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壮大党的力量基础,需要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齐发力。二者要相互促进,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能顾此失彼。数量要以质量为基础,质量是数量的前提。质量是基础,没有质量,再多的党员,也会无济于事,甚至会成为一盘散沙,出现更多的腐败分子,那就得不偿失。管理和发展党员,要大力弘扬“严慎细实”的党员发展标准,坚持“严”为本、“慎”为先、“细”为基、“实”为要的原则,才能做好高质量发展好党员,管理好党员团结带领人民一致朝前走,攻坚克难敢担当,凝聚起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员要有进有出,才能保持党员的活力和党组织的战斗力,也才能确保党不被腐蚀,才能保证党员模范遵守党纪党规。首先,要把好入口关。符合党员条件的,才能将其发展为党员。要通过党组织的培养,使其增强党性,磨砺先进性。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决不能降低门槛而将其吸收为中共党员。把好党员的入口关,党的战斗力才有可靠的保证。其次,要畅通出口关,对不合格党员和腐败分子,要坚决清除党员队伍,才能保证党员的纯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都知道,党员一旦受到坏人的影响,好人也可能变坏。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对于屡教不改的党员,就要及时清除出党员队伍。该清除出党员队伍的,就要坚决清除出党员队伍,决不允许一颗螺丝打坏一锅汤。延安整风运动,就是纯洁党组织的经典案例,今天,仍值得借鉴。不管是我党过去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还是正在进行的党纪学习教育,都是纯洁党员的党性的重要载体和好的形式。

以史鉴今。今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强化党员发展及管理的百年党史进行再次“复盘”,温故而知新,能更好地掌握强化党员发展及管理的规律,谱写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66981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