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多读经典好处多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 王宗伦    阅读次数:10266    发布时间:2024-02-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众采百家之长,当然最好,但当今日益繁琐的工作压力下,我们更应该放下手机,从抖音和游戏中解放出来,立志阅读经典,涵养自己的浩然正气。所谓经典,就是几百年几千年才出一本的著作,如《老子》《论语》《金刚经》等。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能够有一两部经典烂熟于心,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把阅读经典当作享受晒太阳一样的精神补钙,时时具足正知正念,工作和生活就会轻松自在,少受贪欲、怨恨、烦恼、忌妒等魔鬼的缠绕,做人做事就有了正确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阅读经典要有勇攀高峰的恒心和耐力。“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阅读经典要用最笨最苦的老办法,不管儒释道,还是诸子百家,按期选定一本,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悟,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还要一字一词地查,一章一节地读懂弄透。阅读经典就像攀登悬崖峭壁,既要有选择路径的慧眼和具备攀登的体能,还要身心专注,手脚并用,有缓有急,张驰有度。这样用尽心思上了一个台阶,视野就大幅度提升,只有持之以恒,登峰造极,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哉风。

阅读经典要有钻牛角尖的“守一”精神。“守一存真,乃能通神。”一年看几十本,不如一本看几十遍,甚至一本看几十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这也是训练自己的专注力。相对经典而言,要一本一本地通读,文火慢熬,甚至反复通背,一本读熟读透,再读下一本。孔子尚且“韦编三绝”,何况我等凡夫,没有水滴石穿的时间和耐力,如何能够悟透半点?所以,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简体字的版本,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再逐渐过渡到繁体字版本。理解不了的句子可以暂时放下,随着阅读的深入,理解会逐渐加深。有条件的,还可选择几个不同的版本互相参照,比较高下,鉴别真伪,更能提高阅读质量,也更有心得。经典要反复阅读,甚至隔几年重背一遍,重新撰写一轮读书心得,如此“温故而知新”,才能从经典中寻找到源头活水。

阅读经典要学会见缝插针地使用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重,应酬多,很难有大段时间阅读,因此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如将解读《道德经》的文章安装在车载音乐上,驾驶途中边走边听,同车人员也得到了熏陶。如将经典作为练习书法的范本,反复抄写,也很有收获。有的经典已经谱曲传唱,如《心经》《金刚经》等音乐版,结合在揉腹、静坐、站桩等养生运动中,既能让人静心安神,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阅读经典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阅读经典最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到心有所悟的地方,作一些笔记,日积月累,可以写成读后感或书评,还可以发表出来与人深入交流。阅读经典还可倡导夫妻、家人、子女、朋友等“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适时开展心得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经典著作在字里行间中藏有大智慧,经常念诵经典,大脑中伫存记忆,就容易督促自己去照着做。所以,经典就是老师。经典是我们灵魂的尺子。当我们的心能够和经典心心相印,证明我们和古圣先贤有同样的灵魂、同样的心,你自会从经典中增强底气、骨气、志气。阅读经典要实修实证,时时参悟,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修养气质,见贤思齐,改过从善。

阅读经典也要懂得“舍得”。中外经典书籍多如牛毛,浩如烟海,如何才能学好这些书籍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在阅读经典上,要有“一经通则百经通”的取舍,即把一本经书读通,读透,把一本经书彻底掌握,这样再看其他经典书籍的时候,就很容易了。比如选择了《道德经》,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把这一经弄通:看前言;看书籍末尾;把整本书看完;寻找这本书都有哪些版本,这些版本和其他版本有什么区别;都有谁给这本书做过注释;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把《道德经》逐字逐句把文言文翻译成为白话文;甚至可以深度运用,如研究“道德经与家庭教育”“道德经与文学创作”等,在运用中活学活用,真学真用,以用促学,以学促用,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经典就不再是死的书本,更不是僵化过时的教条,而是人生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当然“腹有读书气自华”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4221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