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最美花秋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桐梓 陈冲    阅读次数:10639    发布时间:2024-01-28

1228日,天气晴朗,大地暖洋洋的,光秃秃的树干都显得精神抖擞。黄昏时分,我伴着落日的余晖,和着轻柔的风来到东山脚下一条叫溱溪的河边散步,我一边散步一边尽情地享受河边那宁静的美。忽然从北面传来了火车鸣笛的声音,一列长长的火车缓缓地驶入眼帘,又从眼帘中疾驰而过。见此情景,让我不禁想起:读中学时,元田人说“花秋老背背,看见火车就开追。”他们笑得东倒西歪,合不拢嘴。

那时,我似懂非懂,也跟着他们笑了起来,后来,我想弄个明白,就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们又说,就像你们九坝人是“高山秋”一样。我这下才明白,他们是在嘲笑和歧视花秋人。“老背背”是说花秋人是背背篼,土里土气的样子。“追火车”是奚落花秋人从来没看见过火车,一旦看见火车就觉得很新鲜,很好奇,就会争着去看,追它个十里八里的……

关于花秋人的故事还多着呢,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的:小孩们在晚上哭着不睡觉,大人们怎么也哄不住,大人们就说:“花秋老背背来了。”吓唬小孩,意思是要被老背背背走。孩子立即收住哭声,安安静静地睡觉了。我在想:难道花秋人真的有这么凶,这么神吗?

花秋人,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的老家就在桐梓九坝赵安脚岩,隔花秋大约20公里,过了蒲家就是花秋的石步。小时候,我看见有卖煤锅鼎罐的,听大人们说:“那些卖煤锅鼎罐的就是花秋人,还有编竹篾的篾匠,挖煤的煤匠,补锑锅的补锅匠,补鞋的鞋匠,改板子的改改匠,弹棉睡的睡匠,下乡卖针线、泡粑、杂货、老鼠药的小货郎……”他们走遍每村每寨、每家每户、每沟每坎。他们那拉长的吆喝声,就像一曲优美的小调,在村寨中回荡着……

自从我到县城读书时,才真正地与花秋人交往。当时我们班就有好几个花秋的同学,有一个还是我的同桌,他学习比我好。我们经常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周末一起逛街,一起爬山,感觉他们对人热情、真诚,学习勤奋、努力,做事认真、踏实。我喜欢和他们结交,与他们结交你放心,不会吃亏的。

参加工作后,我对花秋人了解又增多了不少,因为我堂弟在花秋教书,他经常谈起花秋人,说:“花秋人了不起,事业心强,在全县25个乡镇街道中,花秋人在全县当官的都不少,文人志士也不少,当大老板的也不少……”我听着听着,我对花秋人肃然起敬,心生佩服。

后来,我调到县城工作,与花秋人一起工作,让我真切地感知到花秋人的耿直、实在、与人友善。我还参加了各种学会,也结识了不少花秋人。有的热爱诗词,有的热爱童谣,有的热爱散文,有的热爱书法,有的热爱绘画,他们都有很深的造诣,创作了一件又一件优秀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称赞。每一件精品无不都凝聚着花秋人的智慧和汗水。花秋人在运输劳动的长途跋涉中为了缓解饥饿,提前就用面粉擀成一个圆饼、里面放点儿豆面或白糖等之类的馅,经过炙烤而成,这饼稍微放几天是不会发霉变质的,携带比较方便,吃起来又很香,又能抵饿,这就是“花秋干粑”的前身,后来便成为花秋的一种特色食品,卖到习水、仁怀、桐梓等县城。在桐梓卖“花秋干粑”的粑的人遍布县城的大街小巷,吆喝声响遍了每一栋楼。吸引了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前来购买,你看他们手里拿着一个,一边走路一边吃,那吃相是多么津津有味啊!花秋干粑逐渐成为桐梓的一种特色,甚至是一种文化。

正是因为花秋老背背,看见火车就开追;正是因为花秋人能把爱哭的小孩给吓住;正是因为花秋人的工匠精神,才创造出花秋干粑、花秋土鸡、花秋羊肉等特色产品,造就出各行各业一批又一批领军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勤勤恳恳,努力奋斗,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可贵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更是那些曾经嘲笑歧视过他们的人追赶的目标!

 

作者简介:

陈冲,笔名顽石,1981年出生,贵州桐梓人,供职于桐梓县海校街道灯塔小学。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省散文学会、遵义市诗词楹联学、桐梓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桐梓县文学学会会员、桐梓县书法协会会员。有诗词、楹联在《贵州诗联》《遵义诗联》上发表,有童谣在《中国禁毒报》上发表,有散文在《娄山关》上发表。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3503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