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连休5天,一直以来,都以工作紧为由放弁每年的“五一”、国庆、春节等假期,都未成“跟风”。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是3年疫情闭环放开后的第一个小长假,我有些控制不住情绪,总有个想“慰劳”一下自己的想法,于是,“五一”小长假期间,向黔北直奔去……
遵义会议即1935年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色教育基地遵义会议会址每次去遵义都是必选项目已参观不下十次,唯独没有去过贵州首个且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并久仰的《海龙屯》土司遗址。
今年的“五一”总算成行,陪同家人来到了慕名已久的海龙屯风景区,一览这座中世纪军事城堡的雄伟壮丽和悲怆沧桑,也探寻播州在杨家统治下700余年的风雨足迹。
遵义海龙屯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 ”城堡遗址。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就发生在这里,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城堡。
据记载,海龙屯,元明时期军事要塞,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首领扬应龙重建古屯九关,形成关隘城墙重重叠障,屯前屯后层层布防,由低到高步步为营,母屯子屯互联互援的立体纵深防御体系,俨然“铁桶金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朝廷认定播州土司叛乱,遂发动平播之役,集15省24万官兵历时114天攻破天堑海龙屯,扬氏家族30世725年的世袭地位消亡。
海龙屯占地1.59平方千米。居群山之巅,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仅东南面一条小道通往山顶。自下而上,依次是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六关依次屹立。屯后自西而东依次是后关、西关和万安关三关。游览时每一关都有“守兵”把守,闯过了关卡守关“守兵”才能给你的通关文书(门票)上盖“过关”大印。
在山的腰部是第一道关隘,南面是铜柱关,北面是铁柱关,两关间连接着长400米的高大城墙。三十六步古道,又称天梯,长55米,坡度45度,中间踏步宽2.7米,两侧护墙各宽0.8米连接飞虎关。整个天梯建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必经的必经通道。有人说,来到海龙屯不体验三十六步天梯,等于白来。体验三十六步天梯比登八达岭长城最陡峭的地方还有难登之处!也有不体验三十六步天梯非好汉之嫌。
在山的胸部是第二层险关飞虎关,亦称吊桥关,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
在山的肩部为飞龙关,关为三开间,顶上有三座大拱,两道月亮门,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是东面进入屯顶的第一关,有3个相互套合的券拱,平面略呈“4”字形;南墙上的窗花用整石雕成,镂空雕刻菱形图案;西临杀人沟,沟长1000米,深350米。
屯前部是朝天关,由一组石构建筑群组成。朝天关是海龙屯东大门,北望飞龙关,南接飞凤关。
屯中部的老王宫以中央踏步为其中轴线,两侧有石墙围合,建筑格局大体可分中、西、东三路。中路是土司处理政务的场所,自前而后依次为大门、仪门、庭院、大堂、二堂。大门左右各3根立柱,两侧为八字挡墙,外围为围墙。中央为天井,天井的中央有凸起的甬道,两端有踏步相连。
屯中后部还有点将台、校场坝、兵营遗址、海潮寺。
屯后设后关、西关、万安关三关,两两围合的空间分别称土城、月城(或石城),形成两重瓮城的格局。
海龙屯9道关隘遗址,以及天梯、殿宇等多处遗址均保存完整。
海龙屯半崖上的古军事屯堡的布防工事修建可与长城媲美!
海龙屯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海龙屯是我国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
海龙屯土司遗址值得一看,有人以“谷深崖陡九重关,高路入云仰首天,剑影刀光成久远,笑谈往事已飞烟”[七绝] 诗一首对海龙屯古军事屯堡的游览感叹。
海龙屯,海龙屯成了贵州人打卡的旅游景点之一。确实,海龙屯土司遗址是座古军事屯堡暨杨氏土司统治期间这段历史的见证。其蕴含和传承的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唐宋羁縻之制和元明土司制度的产物,游览海龙屯可以见证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由羁縻之制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演变;也可以见证杨氏家族统领下播州的辉煌与覆灭之。
作者简介:
刘杰,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号称黔北小江南的湄潭县,从小喜爱文学、新闻、摄影等,曾在贵阳市南明区市府、中南、五里冲街道(党委、党工委)任职。至今也被《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中国社区》杂志、《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等报刊杂志采用各种评论、杂文、新闻、摄影等作品无数,曾获“《三月风》全国摄影月赛作品优秀奖”、“荣获(贵阳市)2021年“学党史 强省会”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贵阳市第23届人大新闻奖三等奖”、“荣获《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明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各种荣誉100多项。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