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云端有个“119”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德江 杨旭    阅读次数:22262    发布时间:2023-05-24

二十多年前,我在老家的乡镇,看见过一种人力消防车,不过没见它被人推着上路,而是静静地蹲在乡政府院坝的一角。后来,到了乡政府工作,我才发现,消防车像城里人力车夫拉的那种黄包车,车的主体是一个红红的大铁箱子,两侧各有一个庞大的木轮子,前后有长长的拉杆,可推可拉其前进或后退,乡里人叫它“水龙车”。

在堆放消防车的后面,是一间仓库。仓库的墙上,还挂着许多救火设施,如有步枪模样的压缩式水枪,有叠罗汉样挂着的半圆形的铁皮消防桶,还有用竹板制的尖角头盔,还有橡皮拖把,铁铲……那时候,乡里的消防站是隶属于安监站,因火灾毕竟不常有,加之消防队员又多是尽义务的,也不专一,所以记忆中,每每有火灾发生,那挂在墙上的枪啊、桶啊、拖把啊、铁铲倒是用得多,至于那个消防车,一直就是个摆设。

曾参加过一次森林火灾的救火行动,那是在桶井参加干脱贫工作的时候。一农夫收完了田里的稻谷,把晒干的谷草用打火机点燃,准备烧完了犁田秋种,没想到,回去吃一顿饭的功夫,烧着的谷草火势蔓延烧着了旁边的松树林,火乘风势,一会儿就浓烟冲天,熊熊大火哔哔啵啵地响。我们乡里的干部把那红色的消防车(当然比记忆中的那水龙车先进多了)开到了现场,由于火势实在凶猛,我们奋战了一个多小时也无济于事,大家累得不行,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倒在山坡上不能动弹。好在消防站对接了县里的消防队,大约一个多小时后,随着急促的消防警报从远而近一路响来,一群身穿红色服装的消防指战员冲进了火海,他们以熟练的动作,砍出隔离带扑火,但是还是效果不佳,最终疏散人群,使用了灭火弹,才把火炸熄了。那一次,我知道了德江消防,心里有点感动!

记得那是2008年五月,汶川地震期间,无数官兵赴汤蹈火奔赴抗震救灾一线,那浓浓的军民鱼水情,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电视机前的数万万中国人民一次次泪目。

有人说,那是武警官兵。

有人说,那是消防官兵。

其实,都说对了,那时候,消防隶属于武警部队。201810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自授衔,消防成了独立出来的部队。于是,全体消防指战员,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谱写了一曲曲抗洪、抗疫、抗火、抗旱的军民鱼水赞歌。

“耸入云端的119”!——这是德江消防给我的第二印象。

消防队有个大大的影院,在德江,除了正规的电影院以外,消防队这个影院算是够高档了。我们拍摄的电影《攻坚队长》杀青制作出来后,县委书记要求拿到消防队影院去放,也就是审片。那次去消防队,我看见了耸入云端的119”。那是特意修建的消防指战员用于平时训练攀爬楼层的一个高高的、单一的楼房式建筑,十多层楼高,顶端的正前面,用铁制红色的“119”三个耀眼的大字格外显目,站在前面仰望楼顶,那绯红的“119”仿佛在云端。高楼前面悬垂着两条粗大的绳子,消防指战员们身躯矫健,健步如飞,抓住下垂的绳索,像敏捷的猴子,“嗖嗖嗖”,转眼功夫爬到了七楼八楼,一个漂亮的空中翻滚,就从窗口跃入了室内。

云端的119”,我从内心出发不光是以为那几个字位置高,这其实是我对这个职业的崇高敬意——爬楼翻窗,破门入室,这些残酷的训练,练就了消防指战员为人民服务过硬的本领。

一年四季,春冬交替,草木生息,各色野花凋谢,而消防救援的火焰蓝恒久不褪,永远守望着德江的江河山川。

有时候漫步街头,或是静坐家中,突然听到急促的消防出警警报声,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担心,你会想到,随之而来的是消防指战员面临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或是赴汤蹈火,或是置生死度外,最大限度抢救着群众的财产或生命,描绘着火焰蓝这一消防救援事业的专属色彩,庄重的色彩彰显了守卫和平、安宁和幸福的神圣职业色系。我逐渐懂得,消防工作,不仅需要顽强的毅力,还需要过人的体能。消防救援工作,关系到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危,消防员的任何一次失误,都会给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有过硬的素质,才是每一次消防救援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

致敬!云端119”!

 

 

作者简介:

杨旭,笔名杨东升,男,土家族,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会员,德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生于贵州省德江县合兴镇,教过书,种过地,当过乡镇干部,干过文秘工作,外出浙江务过工。出版《铺子湾那些事》和《决战桶井,我们在冲锋》新闻作品集,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情满乌江》和长篇小说《金菊花开》。编写微电影剧本《安永恩》和电影《攻坚队长》参与拍摄并成功上演。2019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奖和贵州新闻奖,2022年作品《金菊花开》获得铜仁市第一批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攻坚队长》获2021年铜仁市优秀文艺作品奖。

 

 

(编辑:蜀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2921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