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茶馆 >> 正文

开启清代赤水文教大门的宝源袁氏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周超南 赤水市政协教卫文委    阅读次数:32933    发布时间:2021-09-29

赤水市宝源乡,紧邻四川叙永县大石乡,三面环山,自赤水城区往大同镇沿河南进,两岸高山夹途三十余里,鸟语深林,幽溪寒骨,自是一番景象。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仁怀厅同知的陈熙晋,在任期间,因公干去宝源,在其《过孔滩桥至回龙场》一诗中,描写过当时沿途的景况:

孔滩桥上路, 处处响潺湲。

危石偕猿坐, 深林与鸟言。

杉篁争聚族, 橘柚自成村。

野店炊烟起, 前山夕照昏。

通过这三十余里的峡道后,就到了宝源乡回龙村口。这里忽然洞开,往前山埂上的古道上行约二里,即到山埂高处,基本能一窥宝源全景。在傍晚前,那西落的夕阳和如诗的田园,相映于青山绿水中,胜媲桃园。

就在这清丽的田园风光中,清初宝源袁氏于斯耕读,在这里开启了清代赤水文教之兴的大门。

 

 

从宝源乡现有发掘的古墓考证,至少在宋代即有人居住,开荒垦地,造田种物。在元代,即开始传入佛教,建云汇寺(今宝源乡宝源村云汇寺)(《光绪增修仁怀厅志.场市乡村庙宇》),是赤水有明确记载最早建立的寺庙。作为佛寺,要传教生活,当在人烟相对较多的不远地方建寺。因此,从元代起,这里居住的土著居民已不在少数。特别是在宝源的两溪流域沿线:联奉村至回龙这条溪,古称后溪;宝源村至回龙这条溪,古称鹿子溪,以及横贯中心的山埂地带,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从存世的生基墓分布的状况看,在今宝源新村、宝源梯田、梁祠堂等一带,是清代之前人口较为集中居住的几个地方。

早期进入宝源开发的汉民族有周、王、鲍三姓。崇祯十三年(1640),湖广人周德,任威远卫总旗。威远卫辖今风溪口、两河口、宝源等一带,时属永宁宣抚司。康熙元年(1662年)裁卫,将所属辖地俱划仁怀县,周德于是定居卫地河西里宝源(《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人物》)。周德与胞弟周泽、周远及其王姨表、鲍舅表三家,随同周德也从四川泸州迁居仁怀宝源。先居宝源木碗坝(今联奉村官田坝),再居丝竹村母猪湾(今玉丰村伏龙湾)。三年后,周家迁居本地仓坝上,其血亲表鲍姓居大滥坝、王姓回居木碗坝。周姓进入宝源后,利用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拓荒垦田、兴建水利、修路架桥、引棉自足、饲养生猪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遵义移民史话》)。

 

 

于周德迁入宝源的同年(1640),四川荣昌袁邵,字东荃,由选拨官至方司郎中,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其先祖乃袁世明之弟袁世德。袁世德八世孙袁豫来,于永乐年间宦游入蜀。至袁邵时,为避张献忠战乱,于是,袁邵与妻吴氏,子尚黄,携家迁居仁怀城东(今赤水市城区东门坡)。

袁尚黄(16141697),自幼刻苦力学,母亲吴氏贤慧达礼,深明大义。其夫卒后,在孀居二十载的日子里,经常谆谆地教诲和勉励他要忠君报国:“母死,子得报国;子忠,母有荣名”(《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人物志》)。因此,袁尚黄在母亲的教育下,尚气节,养就了一副为人豪爽慷慨的干云之气。

大约于崇祯十五年(1642)前后,袁尚黄由拔贡挑选一等,初授官于贵州省湄潭,积极抗击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不久,因军功调京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于景山自缢,明朝灭亡。之前,袁尚黄奉兵部令出差公办,因国破帝亡,无奈之下,复归仁怀县城。

弘光元年(1645),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此时张献忠已占据全川,惟遵义没有陷落。南明政权命樊一蘅①与王应熊②督川、湖、云、贵军务驻扎遵义,尚黄参与其战。16467月,张献忠受重创后,北上陕西。

永历元年(1647年),朱由榔继南明政权后,尚黄深受朱由榔的器重,授以工部屯田司主事,寻迁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绞死,南明政权亡。从此,尚黄成为一介布衣。

 

 

时隔十一年,即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朝庭下令撤销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王。吴三桂首先举兵叛乱,其余二藩相继响应。吴三桂由藩地云南北上攻入四川,劫州掠县,同时盗贼也随叛军蜂起,危及仁怀。

而时任四川遵义府仁怀县的知县王炳(山西万荣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进士),在三次求救援兵未果,又见叛军迫近仁怀城的情况下,一天晚上,王炳令衙役把他从城角用绳放下,私回山西老家靖国村去了。

面对叛军压境又守城无主的情况之下,民众只好纷纷逃离以避战乱。于是,袁尚黄携家径往大同方向,逆流进入人烟稀少的河西里四甲官田坝之上的深山箐林时,已是夜间了,于月色朦胧间,似见不远的缓平处,有一年轻人牵着一条水牛在前方,误认为此地有人家居住,便稍稍地松了一口气。因赶了一天路程,一家人已觉非常疲劳,便在一颗大树下过了一夜。第二天,见四山皆为深林,不见有人居住,心想昨晚所见,道也是吉兆,于是卜居结庐,取名牛郎坪(即今宝源乡联奉村岩上)。是年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夏秋之季,袁尚黄六十岁,距周姓迁入宝源已过三十四年。

 

 

谱载:袁尚黄膝下育有七子,妻程氏,合江知县程明德之长女,生子斯恭;妾刘氏,贵州思南府进士刘先捷之次女,生子斯升、斯安、斯谦、斯服;妾周氏,江安县举人周德兴之季女,生子斯和、斯瞻。享年84岁。《清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录有尚黄文一篇《驻镇参府杨公德政碑记》,余文佚。

袁尚黄文武兼备,戎马近二十年,对子嗣的培养上,督教甚严,而且治学有方,七个儿子皆成饱学之士,各有所成。虽处于穷乡僻壤的荒山之中,但仍无法掩其光华,成为当时仁怀和周边名望极重的文化大家庭。

袁尚黄长子:袁斯恭(16571716),字锦仪,号师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丙子科,四川乡试第四六名举人。官成都新津县训导,升江南扬州府仪征知县,以治行闻(《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人物》)。于康熙丙申十月终于仪征县任上,归葬河西里打鱼坝。《叙永厅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为袁斯恭纂。《清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录诗一首:

秋新报瑞发南苕,帐袭香花莲叶飘。

猷壮试锋霜剑舞,兴高挥手素琴调。

投壶把酒携来客,点笔将诗写裂蕉。

侯爵待封荣拭日,筹添永日寿迢迢。

袁斯恭是入清以来,今赤水辖区内第一个因中举而获任知县的宝源人。其子:袁维瓒,贡生;袁维炎,廪贡生;袁维琛,监生。长女嫁翰林院编修郑之侨。

袁尚黄次子:袁斯升(1662-1729),字攝仪,贡生。杨拱《仁怀厅县志》稿序:“••••••周士桢、袁斯升••••••袁维琰、袁良晋、郑之挥••••••铎振斯文。”(《道光仁怀直隶厅志.艺文》),称其为儒者,盛赞其不凡的文学才华。

袁斯升子袁维璐,廪生,妻郑氏,乃翰林院检讨郑之侨的胞妹。《道光仁怀直隶厅志》载:“郑氏幼习壶仪,不苟言笑,归维璐生二子,长(子)道明、次(子)道远。未几,维璐卒,郑氏年方二十一岁,恸哭不欲生,毁容尽礼。抚其二子,教其读书••••••。”二子在母亲的含辛茹苦养教下,都也成材。道明(岁贡)被举荐为四川宁远府会理州校官,道远为仁怀县庠生。郑氏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十八岁卒。

袁道远子袁述城,性格厚道稳重,学有原本,由叙永厅籍,领乾隆甲午科(1774年)四川乡荐举人,任云南习峨县知县(《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人物》)。去官归里后,曾居仁怀厅大洞场(今大同古镇),于道光三年(1823年)八十六岁终。今存诗有《挽蒋氏女诗并序》《挽子诗》数首,《祭文昌帝君文》一篇,分载于《清道光仁怀直隶厅志》《袁氏族谱》中。

 

 

谱载:从袁尚黄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迁入宝源,至清代中后期近200年的时间里,宝源袁氏有:

举人2人:袁斯恭、袁述成。

贡生4人:袁斯升、袁维瓒、袁道明、袁道晓。

廪贡生10人:袁斯庄、袁斯服、袁维琰、袁维璐、袁维璨、袁道修、袁道晖、袁道晓、袁述慎、袁述正。

廪生4人:袁斯和、袁维灿、袁术善、袁成德。

监生7人:袁道一、袁维琛、袁述瑞、袁述周、袁学周、袁学中、袁成玫。

增生8人:袁道佐、袁道远、袁述清、袁述周、袁述苏、袁学纯、袁成德、袁秉刚。

庠生3人:袁斯安、袁斯瞻、袁述智。

在今宝源乡联奉村官田坝,还依稀可见当年袁家后人考取功名后,所立旗杆的旗夹石。按照清例,只有考取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的,方有在当地竖立功名旗杆的资格。竖立功名旗杆,以此光照门楣,昭示世人,同时,也为乡人树立榜样,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宝源袁氏后人,在官田坝共立了17道这样的旗杆。可以想见,这17道功名旗杆耸立在那宽阔的平坝中,在朝阳、晚霞中,那壮观的场景,主人何其志得意满,何人不羡慕,何人不心动?

 

 

袁氏族人,一边在孜孜不倦攻取功名的同时,为了生计,也一边在仁怀及周边讲经授业,传道解惑,并以家庭重教的实际成效所带来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赤水及周边一带地方的文教发展。

在周边今叙永县,因紧邻赤水市宝源乡,受其影响颇深。如生于乾隆年间的袁学苏,学识丰厚,医道精湛,一边以文教化人,一边以良医寿世。当时,在叙永有十数名增生出其门下,另有十多人拜其为师从事医道。

在赤水,受到宝源袁氏的影响更大。首先受其影响的有仁怀县首里麻山子(今赤水市文华街道双龙社区麻山子)郑氏。据郑氏家谱记载,湖北江陵县郑国臣,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授四川遵义府仁怀营守备,与袁尚黄长期交往,并成为良朋益友,其子孙也与袁氏子弟一道学习。郑国臣于三藩之乱时,迁居仁怀首里麻山子,其子郑宜(时迁居真安州)、郑敏中(时迁居四川保宁府),孙郑之侨(居仁怀首里麻山子),叔侄三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同科考取举人。次年,郑之侨会试亠中进士,年方二十二岁,授翰林院检讨。清道光年间郑珍选辑的《播雅》记载,郑之侨是清代遵义府籍子士中,第一个在翰林院供职之人。前所未有的在偏闭的仁怀大地上,袁氏与郑氏子弟在文化上的前呼后拥,交相辉映,树立了赤水文教的标杆,堪称赤水的一代骄子,士子楷模。

之后,相续受其影响并引领赤水文教向前发展的有赤水城中的盐商巨富张淳、复兴水西坝王天禄、葫市小关子谢一梁、官渡谢立堂等人及其后代。

在宝源,也因袁氏兴教影响,逐步形成了重学兴教的乡风氛围。清后期,有仁怀厅宝源场(今赤水市宝源乡)人李凤翰,同治八年(1869) 已已年补行已未辛酉壬成三科,考中举人。团练首,候补四川通判,任叙永直隶厅同知。有仁怀厅河西里回龙场人聂广清,于光绪乙酉(1885年)科中式第三十二名举人,分发湖北知县。

 

结 语

 

由于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化龙平播之前,仁怀为土司所制,文教不兴。李化龙平播之后,改土归流,改变了长期由地方土司管制的历史,使得中原文化得以畅通无阻进入。随着明末农民起义、清入关统治及三藩之乱的战火,在偏僻的仁怀,不失为躲避战乱的好去处。因此,在这段时期,一是外籍人士入仁为仕作主导;二是大量中原民众迁入转观念,文教才得以渐兴,特别是清朝前后两次对赤水河的整治,盐运的兴起,为对外文化交流、商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通道和必要条件。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与前期宝源袁氏重文兴教力行密不可分。数典往者,这些积极推动地方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值得一题。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18496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