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文化与科技融合、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引领、品牌塑造四轮驱动,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据11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消息,中央财政日前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1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中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贵州,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建立,省文化厅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署的《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提高了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与金融环境对发展贵州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出了重要部署。
因势利导,近几年来,贵州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52.03亿元,占GDP比重为2.22%,为下一步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本届博览会上,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一工程”形象宣传彩喷尤其醒目。据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省文化厅通过培养、评选和命名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村、优秀演出团、特色文化产品”,将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探索“三个一工程”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首批在全省遴选出贵阳市白云区蓬莱村等9个文化产业示范村;遵义文化旅游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优秀演出团;思州石砚等13个特色文化产品。
在呈“文”字造型、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展示区,实物、图片、文字、视频等“浓缩”了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及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示了中国面具王、铜鼓、思砚“九九归一”等珍贵的文化产品。两个分展区分别突出了“文化融合科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两大主题。贵阳数字产业园、子墨动漫、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奇利动画等文化企业和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贵州黔投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文化产业金融产品的展示和咨询服务,让人们看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体系正在形成。
展区内,贵州文化广场沙盘模型尤其引人注目。继“多彩贵州城”项目开工建设之后,我省文化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又取得实质性进展—贵州文化广场项目已经进入工程招标程序,即将动工。贵州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8.4万平方米,总投资200亿元左右。其中贵州文化演艺中心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38000平方米,设有3个文艺演出场所、4个排练厅、1个音乐厅等,建成后将作为贵州文化广场的核心部分。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建成后,将与“多彩贵州城”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载体,全面推动我省民族文化演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将与省内涌现的一批骨干文化旅游商品企业一起,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文化产业与旅游商品产业形成互补优势,加速全省旅游商品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如《多彩贵州风》,以及苗族银饰、大方漆器、牙舟陶等文化旅游商产品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