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化艺术 >> 图书 >> 正文

骆家诗集《青皮林》在京首发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黄尚恩    阅读次数:6718    发布时间:2015-05-04

  5月3日,骆家诗集《青皮林》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老故事餐吧举行。此次活动由海南省诗歌学会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主办,骆家、王家新、邱华栋、汪剑钊、树才、臧棣、高兴、莫非、谭五昌、潞潞、潇潇等诗人、评论家与会研讨。研讨会由《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主持。

  骆家1983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与树才、莫非等人交往甚密,曾参与创办校园诗歌民刊《泰思》。“泰思”是英文单词test的音译,“实验”、“先锋”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追求。树才回忆说,“那时候,骆家在诗歌创作上很有干劲,写的诗也较有实验意味。”而骆家那一时期的作品就集中体现于自印诗集《黄昏雪》中。骆家说,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辗转各地,他一度中断了写作。直到2001年,在无锡安静地生活了6年,诗情迸发,写了近400首诗,结集为诗集《驿》正式出版。2009年,他迁居海南,诗歌新作不断,于是有了新诗集《青皮林》,这是一本“关于海南、关于海、关于爱、关于时光与生命的诗集”。

  “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爱就是忠诚于相遇。而骆家就是忠诚于与诗歌的相遇。这么多年来,他频繁地辗转各地,可却还能把诗歌写作坚持下来,这是难能可贵的。”王家新说,诗人进行写作,应该关注自己经验中的幽暗部分。骆家的诗似乎很温润却很敏锐,有关于“那些正在沉潜、生长的部分”的关注,但有一些作品有“手生”的感觉,可以写得更好。

  骆家在大学时是读俄语专业的,之后的工作也曾与这门语言密切相关。他必然读过一些俄语诗人的作品,但没有系统地加以翻译。汪剑钊谈到,骆家的诗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怀,并将之与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进行书写。他的诗歌有生动的细节、意象、比喻。在诗学背景上,骆家抱着一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态度,诗中的“俄罗斯诗歌的因素”并不是太浓厚。但在《灯光鱼》等几首诗中,可以寻找到其作品与俄罗斯诗歌的隐秘联系。

  作为诗集的名称,“青皮林”对骆家有着特殊的意味。它是海南万宁石梅湾旅游度假区里的植物保护区,旨在保护贵重植物青皮树。因工作的关系,骆家与这片树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青皮林》这首诗中,骆家写到:“夜色如洗,星星跑出来庆祝/青皮林周围绰约的灯火/是我燃着的雪茄,烟雾缭绕”。而在《青皮》中则有:“一大清早/诗人钻进了青皮林/像个孤魂”。就是在对自然风物的观察与描述中,骆家表达了自己的生命体悟。

  在臧棣看来,骆家对诗歌素材的处理方式是一种“记忆的方式”。骆家能将眼前的事物写得很远,写得像是从记忆的筛子里重新筛选出来似的。他的很多诗都取材于自己的经历,但最终都被他处理成了一种生命的记忆。正是通过记忆的转化,他的诗促成了对生存意义的一次有效探寻。比如他的那首《第五个夏天》,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改写,呈现了一幅完美的记忆情境。

  邱华栋、高兴、莫非、谭五昌、潇潇等与会者谈到,骆家的诗是基于自己的生活本身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生活心态——宁静、淡然、宽厚。在写法上,骆家不刻意求新求奇,而是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叙述中呈现出诗意,因而读者很容易进入到这些作品之中。但骆家在诗歌创作上也面临着如何突破自我、写出更具有深刻意味作品的问题。

  参加此次诗歌活动的还有骆家的一些老同学,大家纷纷回忆在学校时的趣事,并朗诵了骆家的诗作。而与会诗人们也谈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情谊。如今,大家在老故事餐吧,一起读着诗、聊着往事,情谊还在,诗歌还在。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77419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