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民国时期赤水县城的慈善活动家石玉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苏林富    阅读次数:5677    发布时间:2025-10-19

石玉生先生是民国时期赤水县城著名的中医生,在医治疑难病症方面晓有名气。由于家庭出身贫寒,因此,在通过自己行医与艰苦创业后,跻身于富有界层,但他不忘根本,不计较个人得失,除利用自己的医术和药铺为劳苦大众免费治疗疾病外,还长期当任赤水县救济院院长,积极投身到赤水的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为民国时期赤水县的慈善救济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至今年纪大的人们一提起他精湛的中医医疗技术和从事的慈善救济,仍然赞口不绝。

 

石玉生(1889-1985),又名石荣成,因排行在四,人们称之石四爷。赤水人,出身与农民家庭,曾读过私塾两年。少年时常常随父亲上山砍柴,学他人口尝百草,后跟草医罗品三学医。清宣统元年(1909年),石玉生先生在赤水厅城东门外开了他是第一间药铺——“玉生堂,自己坐堂处方,给人们看病。在此过程中,石玉生先生深感自己所学的医疗知识尚不能够面对在自己行医过程中接触到的那些疑难杂症,为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他除了自己刻苦攻读中医古籍外,也谋生要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与诊疗技术的想法,因此,听到长期往来于赤水泸州之间的人们谈起当时泸州有名的泸县罗氏私立专门医校时,专程前往泸县到罗氏私立专门医校学习。民国4年(1915年),石玉生先生从罗氏私立专门医校毕业后回到赤水,继续在他的玉生堂坐堂行医。

经过在罗氏私立专门医校系统的学习,石玉生先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此,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药铺和自己日渐精湛的医疗技术,尽可能的以自己力量解除病痛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帮助那些远近闻名而来看病的人们,加上他对人和蔼慈善,关心弱小群体,同情贫苦民众,不管有钱的官吏富人,还是无钱贫苦民众,他都一视同仁,特别对那些前来药铺看病的贫苦民众,他不但义务为其诊疗,而且采取少收费、办收费,甚至不收费的办法。他坚持以病人为大,因而把救治病人作为自己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因此,不分白天夜晚,不畏烈日寒冬,不管大院茅舍,也不论富贵贫穷,只要有病人家属来请,他都立即出诊,前病人治病。由于石玉生先生始终秉承医者仁心,加上医术日渐精湛,很快在川南黔北一带赢得人们的称道和尊敬,当周西成率部从重庆来赤水后,他聘其所部的医官之一。

石玉生先生长期以来乐善好施,坚持对来看病的穷人采取少收费、办收费,甚至不收费的作法。在开药房坐诊行医外,也从事药材生意,收购赤水地区的中药材外销,因此,每当赤水县城遇到时疫情流行时,他亲自处方,拿出自己的药材,熬制大锅汤药,无偿供人们饮用预防。鉴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每当时疫流行时,城内总有人被疫病夺取生命,一些穷苦人家在人死后买不起棺木,往往只能采用席子、草帘子一裹,作为棺材埋葬的悲惨景象,于是,石玉生先生利用自己做木材生意不缺木材的先决条件,请来木匠制作简易棺材,施舍给那些人死后没有钱买棺材的穷苦人家,将自已的亲人安埋下去。同时,对于那些流浪到赤水因病死亡露尸荒野的外乡人,只要有人来说,石玉生先生就会让人领一口棺材去,将其安葬。由于这种棺材是用木板制成,人们习惯称其为尸板,虽然简陋,但远比用席子、草帘子裹着安埋要好得多,因而逐渐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的大善人。

民国20年(1931年),县长侯树涛为解决当时赤水医生缺乏的问题,主持在县城开办医学讲习所,石玉生先生、罗焕章先生被聘请为医学讲习所的教员。石玉生先生主要讲授中医理论与诊疗技术,罗焕章先生主要讲授西医理论和治疗技术。在医学讲习所,石玉生先生认真授课,并将自己治疗的疑难病症的病案带到课堂,结合理论向学员讲解,深得学员们的爱戴。这些从医学讲习所学习毕业的学员,成为当时赤水地区中西的主要力量。医学讲习所开办一年后结束,石玉生先生被选为赤水医学研究会会长。以后,他的业务扩大,又在赤水城内开办裕泉盛”“长安药肆

 

由于石玉生先生的事迹广为赤水河两岸的人们传颂,民国21年(1932年),当赤水县政府在清代仁怀厅同知徐玉章创办的育婴堂基础上成立赤水县救济院的时候,石玉生先生因其长期以来不为名、不为利的善举,被各界人士自然而然的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救济院院长推举给新任县长曾云。因为曾云到任后,曾听到县城的人们传颂石玉生先生的善举,便亲自到玉生堂请石玉生先生出任救济院院长一职。石玉先生虽然不忍放下自己悬壶济世的决心,但也知道单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不能帮助更多受苦受难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孤老病残、孤儿弃婴,因此,答应县长曾云的所请,成为救济院的院长,从此,石玉生先生开始一面行医,一面致力于赤水慈善事业,同时也经营自己的木业生意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石玉生先生接任救济院长时,救济院仍在城南原清代开办的普济院(因大量接收孤儿与弃婴,又被人们称作育婴堂),设有育婴堂、孤老院,有婴儿20余人,养老不过数十名。救济院有一定的田地、街房出租收入作为基金,经常收入有县财委按月拨给41元,县政府第三科每年拨给学谷10石。当时县财政收入有限,每月往往不能按时到位。为让那些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孤老病残、孤儿和被抛弃在路边的婴儿都能收到救济院,给他们以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有一个遮风挡雨的栖身之处,向那些无钱治病的贫苦人们提供医疗救助,石玉生先生多次呈请县政府增加对救济院每月的经费。民国28年(1939年)3月,随着救济院育婴所接受的被弃婴儿人数迭见增加,经费万分支绌,无法挹注,石玉生先生向县政府提出,将桐梓系军阀周西成驻防赤水时,在县城外蚕桑局附近租佃地基修建来饲养军马、骡子的牲畜场房屋所余瓦桷、柱料、基石变卖,拨作育婴所基金。后由县财委会估定标价400元,正在办理中,救济院育婴所孤儿育女食米告罄,乳母、保姆薪工费无法开支,兼以霍乱流行,贫民死之众多,所存棺椁不敷分配,石玉生先生再次紧急呈请县政府拨款救济。县政府准于将畜牧场价款暂拨200元作救济院补助费。6月,县政府令县地方财委会每月增加向救济院拨款19元,达到60元。9月,县政府将平民医院并入救济院,并核定每月经费50元,规定从县牲畜捐中拨出。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450662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