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美兄!”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道。他听到我的声音,猛地抬起头来,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喜之色。他试图挣扎着从椅子上站起来,然而,由于身体虚弱,一阵剧烈的咳嗽突然袭来,使他不得不弯下了腰,手中的针线也随之掉落在了地上。“阿澈……你终于回来了……”他紧紧攥住我的手,那双冰凉而骨节分明的手,瘦削得仿佛秋日里干枯的枝桠,触目之间,令人心生怜惜。“我听说河西的将士们已经凯旋归来,这些天我每天都守在门口,焦急地等待着你的消息,生怕你……”说到这里,他的声音突然哽咽了,情绪激动得再也说不下去了,眼中闪烁着泪光。
我把那热腾腾的白面馍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中,随后便开始将青沙堡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逐一细致地讲述给他听:我详尽地叙述了我们如何在凛冽风雪中,众志成城、无畏艰难,将城防的每一寸土地都加固得坚如磐石;我生动地描绘了王二狗那英勇无畏的身影,他怀抱着沉重的石头,义无反顾地砸向凶狠的吐蕃兵,那股决绝与勇气令人动容;我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赵三郎如何毅然决然地守护哨塔,以命相搏,刺死敌方斥候的瞬间,他的英勇与牺牲,令人心生敬畏,肃然起敬。我还细述了在弹尽粮绝、绝境逢生的时刻,我们如何顽强地以皮带为食,饮雪止渴,正是那份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奋勇战斗。更难以忘怀的是,二狗在临终前,那双紧握着枣树枝的手,眼中满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那句“想回家”的遗言,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杜子美听得极为专注,他的眼神里充满了震惊与感动,他紧紧地攥着我的胳膊,指节因用力而泛起苍白,泪水不时地滑落,他下意识地抹去,而那阵阵急促的咳嗽声,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波澜与激动。
“好弟兄啊……你们每一位都是真心实意、矢志不渝地为国为民奉献的好弟兄啊……”他气息微弱,断断续续地喘着气,颤抖的双手缓缓地从怀中摸索出一卷泛黄的麻纸。那麻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他近日里倾注心血创作的新诗。他眼含深情,语气略显哽咽地说道:“我前些日子,那简陋的茅屋不幸被肆虐的秋风无情刮破了,每当夜幕降临,冷雨透过残破的屋顶滴落下来,寒意刺骨,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我满怀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我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瞬间就想起了你,想起了青沙堡里那些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弟兄们,也想起了天下那些四处漂泊、无家可归的苦难百姓……他们的身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令我心生悲悯与牵挂。”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卷泛黄的诗卷,晨曦的微光透过窗棂洒落在纸面上,我凝神读下去。字迹略显潦草,笔画间透露出匆忙与不稳,似乎是他在剧烈咳嗽的间隙,勉强提笔写下的。然而,尽管笔迹凌乱,每一个字却都仿佛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透出深深的悲悯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子美兄,”我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坚定与安慰,“你尽管放心,正如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在历史上所展现的,我们已经成功守住了河西要地,长安也已被我们收复。总有一天,普天下的寒士们都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屋,再也不用忍受寒冷与饥饿的折磨。”我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信心。
他听罢,微微点了点头,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希望。“会的,一定会的。”他低声回应,声音虽弱却充满力量,“只要还有你们这样坚守边塞、英勇无畏的塞士,还有无数百姓心中那份殷切的期盼,我们的大唐就绝不会轻易倒下。”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几天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繁华的长安街上偶然遇见了赵三郎。他身着一套崭新的布衣,神采奕奕,牵着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她怯生生中带着好奇微笑,正是他的妹妹阿翠。“阿澈!”赵三郎一见到我,立刻兴奋地大声喊道,“我终于找到阿翠了!她之前因为战乱躲在一个破旧的庙里,幸运的是被一位慈祥的老婆婆发现并救了下来,总算是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阿翠羞涩地藏于赵三郎身后,悄悄探出头望向我,手中紧握小巧银镯,阳光下熠熠生辉,分外夺目。这个银镯子是赵三郎在战场上缴获的银子,特意请人打造的,作为送给妹妹的礼物,象征着他对妹妹的深深关爱。
“我打算回洛阳了,”赵三郎语气坚定地说道,“二狗的爹娘如今还住在洛阳城外的那个小村庄里,他们年岁已高,身体日渐衰弱,身边若无亲人照料,又怎能安心度过晚年呢?我得尽快赶回去,好好陪伴他们,尽一份做儿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我还要把二狗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儿子二狗在战场上是多么英勇无畏,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是个真正的英雄。而且,我渴望在二狗家的老宅院里亲手栽下几株枣树,正如二狗生前无数次憧憬的那样,待到枣树茁壮成长,金秋时节枣子挂满枝头,红彤彤一片,犹如点点灯火,照亮了整个院落,乃至半条街巷,那该是一幅多么温馨而美好的画卷啊!”听到这里,我深受感动,拍了拍赵三郎的肩膀,郑重地说:“好,等我有空了,一定会去洛阳看你,顺便也去看看二狗家的那些枣树,感受一下那份特别的纪念。”
我选择留在了繁华的长安城,成为一名威武的禁军士兵。我每日穿梭于长安城的各条街巷,执行巡逻任务,确保社会秩序井然,守护着每一位市民的安宁与幸福。除此之外,有时我也会主动参与到帮助当地百姓修缮房屋的活动中,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长安城的重建工作进展缓慢,但每一天都能看到令人欣喜的新变化:勤劳的瓦匠们正忙碌地修补着那些残破的断墙,技艺精湛的木匠们则在精心打造着全新的门窗。集市上,往昔的喧嚣渐渐复苏,菜贩与粮商的摊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孩童们的欢笑声在街巷间悠扬回荡,他们无忧无惧,尽情地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
在闲暇之余,我常常会漫步至灞桥边,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柳树上新抽出的嫩绿芽叶,思绪不禁飘回到三年前。那时,子美兄正是在这座桥上为我送行,他将一卷散发着浓郁墨香的诗稿郑重地交到我的手中。正如杜甫在《怀灞上游》中所描述的那样,灞桥不仅是自然风光的代表,也是历史与情感交织的场所。每当回想起那个场景,我的内心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暖流,那份深厚的情谊和诗稿中的文字仿佛依然温暖着我的心房。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