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寒士之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佘思良    阅读次数:13523    发布时间:2025-08-30

 

二狗!我眼见这一幕,心如刀绞,怒吼着冲了过去,手中的长矛带着满腔的怒火和悲痛,猛地刺入了那个吐蕃兵的胸膛,将他彻底击倒在地。王二狗痛苦地倒在我的怀里,嘴角不断溢出鲜红的血沫,他的双手却依然紧紧攥着那根从家乡带来的枣树枝,仿佛那是他最后的寄托。阿澈…………我再也吃不到家里的枣了……”他微弱而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溢出,眼中盈满了不舍与遗憾的光芒。随着话音的落下,他的眼睛缓缓地闭上,紧握枣树枝的手也无力地垂了下去,生命在这一刻悄然逝去。

二狗啊!赵三郎悲痛欲绝地冲到王二狗的身旁,紧紧地抱着他那已经冰冷僵硬的尸体,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失声痛哭。我站在一旁,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心中怒火中烧,双眼通红地举起手中的长矛,毫不犹豫地冲向那些步步逼近的吐蕃兵。愤怒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在我胸中肆虐蔓延,吞噬了我所有的理智。那一刻,我忘记了身上伤口的剧痛,忘记了面对强敌时的恐惧,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杀!我要将这些侵犯家园的胡骑斩尽杀绝,为惨死的二狗报仇雪恨,为饱受蹂躏的长安城报仇雪耻!

战斗的硝烟终于散去,一切归于沉寂。在这片被战火蹂躏过的土地上,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将王二狗的遗体小心翼翼地安葬在青沙堡外的沙地里。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精致的墓碑,只有那根从战场上捡拾而来的枣树枝,孤零零地插在坟头,仿佛在诉说着他短暂而英勇的一生。

赵三郎,这位与王二狗并肩作战的战友,此刻跪倒在坟前,双眼含泪,声音哽咽。他紧握双拳,对着那堆新土郑重地说道:二狗啊,我的好兄弟,你放心地走吧。我赵三郎在此发誓,无论如何,我都会坚守青沙堡,绝不让敌人再踏进一步。等到战事结束,我一定会带领兄弟们打回洛阳,替你完成未了的心愿。我会亲自去看看你家那棵枝繁叶茂的枣树,代你守护那份家的温暖。

言罢,他深深地磕了三个头,以此祭奠逝去的战友,也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子如同流水般一天又一天地悄然逝去,我们队伍中的成员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回想起最初,我们这支三百人的英勇队伍是何等壮观,然而历经无数艰苦卓绝的战斗与生存考验,如今却仅剩不到五十人仍在坚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的生存条件也愈发恶劣。粮食储备早已消耗殆尽,为了维持生命,我们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措施,将皮带切割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熟充饥,甚至挖掘地下的草根,将其煮烂以勉强果腹。至于饮用水,同样面临着枯竭的危机,在找不到干净水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靠融化积雪所得的雪水来解渴。尽管生活困苦至极,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不灭的信念之火,从未有过一丝投降的念头。因为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是大唐帝国的忠诚卫士,即便置身于生死存亡的绝境之中,我们亦矢志不渝,宁肯血洒沙场,也绝不向敌人低下高贵的头颅。这份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继续在战场上坚守,直至最后一刻。

七月的一个炎热午后,我站在高耸的哨塔上,目光如炬地瞭望着四周的动静。突然,我的视线捕捉到远处地平线上隐约有一队人马在缓缓移动,他们的身影在尘土中若隐若现。定睛一看,那队人马高举着鲜艳的大唐旗帜,随风飘扬,显得格外醒目。援军!是援军来了!我激动得几乎无法自持,声音瞬间变得尖锐而颤抖,仿佛从心底迸发出的呐喊。这一声呼喊如同春雷般炸响,瞬间打破了哨塔周围的宁静。

听到我的呼喊,原本在哨塔内或附近忙碌的同伴们纷纷冲了出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惊喜与难以置信。大家纷纷涌向哨塔边缘,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队越来越近的人马,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泪水里,既有长时间的坚守与期盼,也有此刻终于迎来援军的激动与释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感激,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援军的将军是郭子仪将军的部下,他拍着我们的肩膀说:好样的!你们守住了青沙堡,守住了河西的门户!正如郭子仪将军所展现的卓越军事才能,朝廷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收复了长安,正在准备收复洛阳!

长安收复了?我激动得说不出话,赵三郎也哭了,嘴里念叨着:妹妹,我能给你打银镯子了……”

吐蕃人见援军骤至,惧意顿生,不敢恋战,仓皇间连夜遁逃。我军士气高昂,紧随援军步伐,奋力追击,直杀得吐蕃军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战场上,我紧握着祖父传下来的长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仿佛祖父当年在沙场上英勇杀敌的英姿再现。每一招每一式,我都全力以赴,誓要将敌人赶出我们的家园。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杜子美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啊,长安终于收复了,这消息如同春风拂面,令人热泪盈眶。我们历经艰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可以踏上回家的路途,重返故土,与亲人团聚。

 

四、故园东望路漫漫

乾元元年,金秋时节。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我和赵三郎随着援军队伍,终于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征途。当城门缓缓开启,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的百姓们热情地夹道欢迎,他们手中捧着干瘪却依旧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野菊花,以及用粗糙陶罐盛装的略显寡淡的薄酒。欢呼声中虽带着劫后余生的沙哑与疲惫,却难掩归乡者对亲人那份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62692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