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令人心碎的疑问在我脑海中不断盘旋,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与绝望。
校尉深深地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沉重与无奈:“朝廷已严令,我们必须坚守河西,确保这一战略要地不失,以维护国家的完整与安全。”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苦涩,“如今长安已经不幸失守,形势万分危急,但河西这一线阵地却是万万不能再丢的。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是唐朝防御吐蕃入侵的重要屏障。一旦河西走廊失守,吐蕃军队便能长驱直入中原,威胁到长安的安全。正如763年吐蕃攻入长安的事件所示,这样的入侵不仅会导致中原地区陷入敌手,还会对唐朝的统治和整个国家的稳定造成深远的影响。”
那一夜,没人睡着。火堆渐渐灭了,只剩下灰烬。王二狗蜷缩在角落,泪水如断线珍珠般滑落;赵三郎斜倚墙壁,目光如炬,紧盯着腰间的短刀;我颤抖着手拾起地上的诗卷,指尖因用力过度而泛白,几乎要将纸张捏碎。寒风从堡墙的缝隙中肆虐而入,发出‘呜呜’的悲鸣,仿佛在为遥远的长安城唱着哀歌。
三、黄沙百战穿金甲
天宝十五载,春。吐蕃人果然来了,带着十万大军,像黑压压的蝗虫,铺天盖地。青沙堡外的戈壁上,到处都是他们的帐篷,旗帜上的狼头在风中猎猎作响。
校尉把我们召集到堡中央的空地上,手里握着一把环首刀:“弟兄们,长安虽然失守了,但我们是大唐的兵,不能让吐蕃人再前进一步!这青沙堡,就是我们的坟墓,要么守住它,要么死在它上面!”
“守住青沙堡!守住大唐!”我们齐声喊,声音震得堡顶的尘土都落了下来。王二狗紧握那根象征勇气的枣树枝,眼中再无往日的退缩,只剩下坚定的光芒和决死的意志;赵三郎把短刀别在腰间,手里握着一把长矛,那是他自己打制的,矛尖闪着寒光。
第一波进攻开始了。吐蕃人用撞木撞堡门,用云梯爬堡墙,箭像雨点一样射过来。我们躲在垛口后,用滚石砸,用热油浇,用长矛刺。王二狗力气大,抱起一块几十斤重的石头,“呼”的一声砸下去,正好砸中一个爬云梯的吐蕃兵,那兵惨叫一声摔下去,再也没动。赵三郎的短刀犹如灵蛇出洞,精准无误地刺向吐蕃兵的喉咙,每一击都伴随着猩红的飞溅。我握着祖父的矛,站在堡门旁,只要有吐蕃兵冲进来,就一矛刺过去。矛尖穿透甲胄的瞬间,发出撕裂般的脆响,空气中弥漫开来的,是浓重的血腥与铁锈的气息。
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吐蕃人才鸣金收兵。堡外留下了数百具尸体,堡墙上溅满了鲜血,红得刺眼。我们都累得瘫在地上,甲胄上的血结成了冰,一动就“咔嚓”响。王二狗的胳膊被箭矢轻轻划过,鲜血迅速渗透出衣衫,但他只是咧嘴一笑,满不在乎地说:“无碍,不过皮外伤,命硬着呢。”赵三郎的短刀卷了刃,他坐在那里,慢慢磨着,眼神很亮。我摸了摸祖父的矛,矛尖上还沾着吐蕃兵的血,我用雪擦干净,矛尖又恢复了光亮。
夜里,我们轮换着守哨。我站在东哨塔上,看着远处吐蕃大营的火光,像鬼火一样。风很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忽然,我看见远处有个黑影在动,仔细一看,是个吐蕃兵,好像是个斥候。我举起矛,瞄准他,正要扔出去,却看见他突然倒了下去——是赵三郎,他从堡墙的另一侧绕过去,用短刀刺中了那斥候的后背。
“干得好!”我低声说。赵三郎笑了笑,抹了抹刀上的血:“不能让他们摸清我们的底细。”我们坐在哨塔上,聊起了长安。赵三郎说,他妹妹今年十五岁,长得很漂亮,喜欢穿红裙子,他答应过要给她打一副银镯子;王二狗说,他家里的枣树今年该结果了,爹娘会把枣子晒成干,等他回去吃。我说起杜子美,说起他的诗,说起灞桥的柳树,说起长安的桂花香。
“等打完仗,我们一起回长安,”赵三郎说,“我给我妹妹打银镯子,你去找你的朋友喝酒,王二狗回家摘枣。”
“好!”我和王二狗齐声应。
在唐朝与吐蕃的长期对峙中,吐蕃的攻势愈发频繁且凶猛。正如历史记载,吐蕃军队如潮水般涌来,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似乎要彻底摧毁我们的防线。唐朝军队在连绵不断的攻击下,伤亡数字不断攀升,战士们英勇倒下,幸存者的体力也在迅速消耗。同时,粮食储备日渐枯竭,原本就不多的口粮如今更是捉襟见肘,每天只能勉强分到半碗稀粥,聊以果腹。
在这艰难的处境中,王二狗的伤口不幸感染了,高烧不退,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守卫着堡门,不肯退下火线。赵三郎的胳膊在一次激战中被敌人的马刀砍伤,失去了用力气的能力,无法再挥舞武器,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转而帮助搬运石头,加固防御工事。至于我自己,也在一次敌军的突袭中被箭矢射中了大腿,伤口如火炙烤,步履蹒跚,每一步都似重负千钧,即便如此,我依然每天拖着伤腿,艰难地爬上哨塔,履行瞭望的职责,时刻警惕着敌军的动向。我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不朽长城,誓守这片热土,至死不渝。
在开元十七年的一个清晨,吐蕃军队利用火药的威力,成功地炸开了石堡城的坚固堡门。一声巨响后,堡门被炸开一个缺口,吐蕃士兵如狼似虎般冲入城内,他们挥舞着锋利的武器,高喊着战斗口号,直扑唐朝守军。在这危急关头,王二狗不假思索,一把抄起重石,奋勇当先,誓要以石破天惊之力,阻敌于前。然而,不幸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砸下,就被一个凶猛的吐蕃兵手中的长矛狠狠刺穿了肚子,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衫。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