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竟然如此迅猛。就在755年11月,当安禄山在范阳举兵造反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至凉州时,整个军营瞬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恐慌之中。王二狗,这个平日里憨厚老实的士兵,此刻紧紧攥着他那根从家乡带来的枣树枝——那枝条,他曾满怀憧憬地誓言要栽于河西这广袤之地,让它见证自己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然而现在,他的手却因极度的紧张与不安而颤抖不已,嘴里喃喃自语:“洛阳……洛阳会不会沦陷?我的爹娘可都还在城里啊!他们该怎么办?”一旁的赵三郎,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战友,此刻也将手中的短刀握得更紧了,他的嘴唇紧紧抿成一条直线,眼神中透出坚定与决绝。而我,在慌乱之中本能地掏出怀中珍藏的杜子美诗篇,指尖轻触那泛黄的纸页,一股透骨的寒意瞬间涌上心头——长安城如今是何状况?子美兄他是否安好?还有远在故乡的母亲和父亲,他们又能否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中幸免于难?种种忧虑如汹涌的潮水般不断冲击着我的心扉,令我难以平复内心的波澜。
校尉迅速而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命令我们队伍中的一部分人留守在河西地区,以稳固防线,而其余的将士则跟随哥舒翰将军火速回师,前去勤王保驾。在这紧急的调配中,我和王二狗、赵三郎三人被点名留了下来,我们的任务是驻守一座名为“青沙堡”的坚固土堡。这座土堡虽不起眼,却是河西防线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临别之际,哥舒将军走到我们面前,他目光坚定,语气沉稳。他逐一轻拍我们每个人的肩头,那力度里既饱含着对我们的深切信任,也隐含着不容丝毫懈怠的殷殷嘱托。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守住河西,就等于守住了长安的门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关乎着国家的安危。我期待着你们从战场上传来的胜利捷报!”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敲击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此时,我们注意到哥舒将军的甲胄上还残留着石堡城激战时的斑斑血迹,那些血痕见证了他浴血奋战的英勇与无畏。然而,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仿佛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那光芒中透露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部下的殷切期望。这眼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坚守岗位、誓死不退的强大动力。
二、青沙堡里风如刀
青沙堡坐落在焉支山的北麓,这是一座前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土堡。岁月的沧桑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四壁的黄土经过长年累月的风沙侵蚀,已经被啃噬出无数大小不一的孔洞,远远望去,这些孔洞就像是老人脸上那深深浅浅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堡内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全堡上下仅赖一口井为生,井水因盐分过重而咸苦难咽,非但无丝毫甘甜,反添一份难以言喻的苦楚。粮食的储备也十分有限,每天只能勉强煮些稀粥来充饥,配菜也只有简单的腌菜。王二狗对此总是满腹牢骚,他常常嘟囔:“这粥稀薄得跟清水似的,比猪食还难咽下肚。”每当这时,赵三郎总是笑眯眯地打趣:‘等你哪天回了老家,尝到那甜如蜜的枣儿,保管你再不觉得这粥稀了。’
两人之间的对话,虽然带着几分戏谑,却也透露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相互扶持的深厚情谊。
我被分配到了东哨塔,每天的任务就是爬上这座高塔进行瞭望。这座塔是用泥土砌成的,显得有些简陋,但却是我们重要的观测点。塔内的台阶异常陡峭,几乎与梯子无异,每当我向上攀爬时,都必须紧紧抓住旁边那根粗糙的草绳,以防不慎跌落。站在塔顶,视野顿时开阔,远处的焉支山映入眼帘,其山顶终年积雪,宛如一顶洁白的帽子,静静地戴在山的头顶。焉支山不仅以其自然美景著称,还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闻名。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将军率兵击退匈奴,将焉支山正式纳入汉室版图,并在此地设立军马场,培养骑兵,对匈奴形成军事优势。焉支山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被视为“甘凉咽喉”。再往更远处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一眼望去,仿佛没有尽头。狂风卷着沙砾肆意奔跑,发出“呜呜”的低沉声响,那声音在戈壁中久久回荡,宛如鬼魅低泣,让人毛骨悚然。
第一个冬天来得格外早,比往年都要提前许多。才刚刚进入十月底,天空中便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雪粒子细密而坚硬,打在战士们厚重的甲胄上,发出清脆的“啪啪”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冬日的严寒。由于物资匮乏,我们没有足够的毡帐来抵御寒冷,只能几个人紧紧地挤在一起,相互依偎着取暖入睡。夜里的寒风刺骨,冷得让人难以忍受,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瞬间凝结成霜,白茫茫一片。为了抵御这透骨之寒,我将杜子美的诗卷紧贴于心口,借由那微弱的体温,寻觅一丝温暖慰藉。王二狗是我们中的一个,他夜里总是睡不安稳,常常在梦中喊着“爹娘”和“枣子”,声音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赵三郎酣睡如泥,鼾声轰鸣,然夜半时分,他仍无意识地紧握短刀,似时刻准备着应对变故,其警觉与忠诚,令人肃然起敬。
一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在哨塔之上,我站在高高的哨塔上,目光远眺,突然发现远处的地平线上有几个微小的黑点在缓缓移动。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眼花,但定睛仔细一看,那些黑点逐渐变得清晰,竟然是吐蕃的斥候!我的心顿时一紧,意识到情况不妙,于是毫不犹豫地迅速敲响了悬挂在哨塔旁的警钟。随着警钟声急促地响起,校尉带领着一队士兵迅速从营房中冲了出来,个个神情紧张,手持武器,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