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着长安城一天天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深切地意识到,杜甫先生那份未竟的理想,正借由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奋斗,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份成就感和使命感,激励着我继续前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长安而不懈奋斗。
大历五年,时值金秋。岁月如梭,如今我已迈入五十有余的知天命之年,鬓发已斑,银丝满布,往昔青春年少的英姿勃发,早已成为岁月的回响。然而,尽管年华老去,我依旧怀揣着一颗热忱之心,坚持每日漫步于街头巷尾,细心观察着市井百态,聆听那寻常百姓家传来的欢声笑语。这一年,对于长安而言,可谓是万象更新,喜事连连。朝廷斥资大兴土木,新建了上千间宽敞明亮的房屋,悉数无偿分发给那些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贫苦百姓,使他们得以重拾家的温暖,安居乐业。与此同时,一度因战乱而阻塞的河西走廊商路也得以重新疏通,畅通无阻。于是,来自西域的商贾们纷纷携带珍贵的香料、璀璨的珠宝,不远万里跋涉而来,齐聚长安。这座古城再度焕发青春,往昔的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之景重现,摇身一变,复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有一天,我偶然路过繁华的西市,目光被一群孩子吸引住了。他们围成一个圈,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朗诵诗歌。老先生手持一本泛黄的古籍,正声情并茂地念着杜子美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老先生念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时,孩子们仿佛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纷纷跟着大声念了起来,那清脆响亮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显得格外动听。
我静立一旁,目光穿透孩童身影的缝隙,定格在他们纯真无邪的笑靥之上。那一刻,我的思绪不禁飞回到了遥远的青沙堡,那里有呼啸的风声,有王二狗家那棵枝繁叶茂的枣树,还有那些年我们一起传阅的杜子美的诗稿。记忆如潮水汹涌而至,浸湿眼眶,泪水悄然滑落脸颊,心中涌动的是难以名状的感动与深切怀念。
夜幕低垂,万籁俱寂,我在深沉的睡梦中,恍若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梦境中,我竟然再次踏入了那熟悉而又久违的青沙堡。青石铺就的街道,古朴的城墙,一切如旧,仿佛岁月从未在这里留下痕迹。只见王二狗,他那憨厚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正紧紧抱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仿佛那是他胜利的象征。他朗声笑着,对我说:“阿澈,你快看哪,经过我们英勇的将士们不懈的努力,那些曾经嚣张跋扈的吐蕃人,如今已经被彻底打跑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与激动,这胜利的果实,正是我们多年与吐蕃战争中无数将士英勇奋战的见证。
而站在他身旁的,正是赵三郎,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汉子,此刻手中紧握着一把刚刚锻造完毕、闪烁着寒光的短刀。他的眼神坚定炽热,仿佛能穿透岁月,看见刀刃上未散的战场硝烟。他语气坚定地对我说:“阿澈,仗打完了,我们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担,安心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我的目光越过他们,投向了远方的草堂。那里,杜子美正站在门前,一袭长衫随风轻扬,他的脸上挂着慈祥而温暖的笑容,正远远地向我们挥手致意。他的身边,是一排排整齐划一、崭新气派的广厦,那是他用毕生心血为天下寒士建造的庇护之所。此刻,那些曾经饱受风霜、无家可归的寒士们,正纷纷入住其中,他们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欢笑,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整个青沙堡的天空。
醒来时,窗外的天空已经透出了明亮的光芒。我缓缓地推开窗户,眼前顿时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阳光如同金色的细沙,温柔地洒在长安城那宽阔而古老的街道上,洒在百姓们那简朴而温馨的房屋上,洒在每一个行色匆匆或是悠闲自在的人们的脸上。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个曾经只能在梦中憧憬的场景,如今正一步步地变为现实。那些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而英勇牺牲的边塞将士,那些像杜子美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并没有被辜负。
我缓缓地拿起那杆祖父一代代传下来的铁矛,手中的触感厚重而坚实。矛杆上那岁月雕琢的木纹依旧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沧桑;矛尖依旧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仿佛随时准备捍卫家园。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擦拭得干干净净,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然后郑重地挂在墙上,让它成为家中的一道风景,也是一份传承。
这杆铁矛,不仅仅是件武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曾伫立在边疆的烽火台上,目睹了无数将士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它也曾徘徊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见证了这座古都的繁华与衰败。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会将这杆铁矛传给我的儿子,再由他传给孙子,一代代延续下去。我要让他们永远铭记,今天的太平盛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无数边疆战士的鲜血和无数百姓的泪水共同铸就的。正如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无数战士如庞国兴、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等英勇牺牲,他们的壮举和牺牲,是和平盛世的坚实基石。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守护。
秋风再次悄然兴起,轻轻掠过繁华长安城内的每一条古老街道,缓缓吹过城南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少陵原,又悠然飘过洛阳城外那片枝繁叶茂的枣树林。在这阵阵秋风中,仿佛能听到边塞将士们激昂的呐喊声,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而英勇奋战;又能隐约捕捉到诗人们深情吟诵的悠扬诗句,他们用笔墨抒发着对家国的热爱与忧思;更有那寻常百姓欢声笑语的温馨场景,他们在丰收的季节里享受着生活的喜悦。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动人的歌谣。这首歌,它不仅仅属于辉煌的大唐盛世,更属于那些在贞观之治中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默默奉献、不懈奋斗的无数英雄儿女,如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李白、杜甫等。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希望,将永远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回荡,如同生生不息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