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寻黔菜之根 问鼎“最黔线”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5953    发布时间:2025-07-07

 

五、在国学中求知,在求知中领悟知行合一

陈荣清是个初中生,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静下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又不可能。因为要生存,要不停地劳动忙碌,打理好自己的产业。他说,缺文化知识,这是他人生的短板,但他更清楚知识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可是,要让一个产业有长久的生命力,是离不开文化来支撑。

只有文化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才能走得远、飞得高。尤其是产品研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瞎摸瞎撞是不行的。于是,陈荣清在百忙中开始学习孔子的《论语》,曾子的《大学》,王阳明的《心学》,他要用知识来武装头脑。三年疫情,给了他学习国学的良机,他除了做公益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国学之中。尤其是学习王阳明的《心学》,因为《心学》也是来源于儒家的思想。儒家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茫茫大荒的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万事万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王阳明强调“知”要指导“行”,“行”要体现“知”。他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反对把知行分为两件事的观点,认为二者不可分割。

因此,陈荣清对“最黔线”的发展有了更准确的定位。从寻找黔菜的根脉出发,为突显黔菜的特色而努力,为彰显黔菜的魅力而奋斗。在知道“酸辣”是黔菜的根之后,为研发糟辣椒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便是行的表现。无论花多少功夫,他追求的必然是知与行的统一。

于是,便有了他不惜花大量资金聘请有专业知识的能人,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走访乡间老妈妈,不惜花人力成本试制糟辣椒产品。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体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头脑中的理论,更应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实现认识“知”和行动“行”的完善结合。他说,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本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良知,有了这个基础,食品卫生、安全、健康就自然在行动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还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诚意正心;知行合一;顺应天理。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行动中。这是把控人“思无邪”的压舱石。陈荣清深刻地认识到“心无旁骛”的重要性,他在餐饮界打拼了快三十年,“不婺虚声,不驰空想”是他成功的基础,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让他的良知得到升华和彰显。陈荣清深有感触的说:做饮食行业,内心的把控很重要,用真实好食材,不弄虚作假,不偷工减料,真诚对待消费者,把同质化的产品做到极致,实现蜕变;把同一件事千百遍的重复做到极致,做到与众不同,那就一定是“成”,即成功!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陈荣清从寻黔菜之根开始,走向问鼎“最黔线”之路,付出了许多,收获也满满。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到顶时人为峰。陈荣清的创业之路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完成自己所定目标的,这样的实干精神堪称时代精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30124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