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他在宁波路上又开了一家“老江菜馆”。同样,一开业又是满堂红。陈荣清以精湛的厨艺、周到的服务、最满意的性价比赢得消费者的好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陈荣清的名声也在遵义餐饮界打响。
三、寻找黔菜根脉,突破黔菜传统概念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黔菜,黔菜的根在哪里?陈荣清多次在叩问这个问题。既然贵州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省份,探索真正的黔菜根脉就很有意义了。2015年,贵州省发起编撰黔菜大典的公益活动,已经退休的省长王朝文亲自过问此事。陈荣清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参加了编撰工作。虽然自己花费了10多万元,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但通过走访88个县市深挖和收集,亲口品尝各县特色菜型,掌握了黔菜的第一手资料,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既丰富了精神境界,也颠覆了对黔菜的认知。过去省里对黔菜的定义是:酸、辣、野。但陈荣清在广泛的调研中,认为黔菜最突出的表现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最恰当:“酸辣”。野,在全国各地都有,尤其我们比不过云南,比不过广东、广西,成不了贵州的特色。他认为四川是麻辣,湖南是鲜辣,三省各具特色。
一年多的调研,虽然影响了自己餐馆的经营收入,但他却得到了对黔菜有了全新认知的收获。有了酸辣这个概念,陈荣清也找到了酸辣的源头——糟辣椒这个调味料的突破口。大胆提出了“无糟辣不黔菜”的定论,且创办了“最黔线”餐馆。最黔线三个字涵意深刻,一即他为了参与编撰黔菜大典,花了一年多走遍贵州88个县市区包括乡镇,冲到最前线,彰显了一种情怀;二即要把黔菜做到极致,达到天花板级,表达了一种追求;三即在黔菜领域自己要做黔菜的引领者,无论是菜品、服务、经营管理都要成为领军人物,展示了自己的目标。他给人生定下了挑战的目标:专注于黔菜,突破酸、辣的应用领域,让糟辣椒酸得正,酸里透香,酸里出味。
因为一句“无糟辣不黔菜”,他下决心要自己做糟辣椒。而做好糟辣椒,不是件容易的事,开始两年总是不咸就酸,或者稀皮、香味不正。他到乡下走访了许多做糟辣椒的老妈妈,向她们请教,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用盐、放糖、调酒等方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固定用量,完全是凭经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糟辣椒一定要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保存。
在贵州,糟辣椒、腊肉、香豆腐、麦酱、泡椒、甜酒、胡豆酱、豆豉、大头菜、盐菜等同属发酵食品,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既然是发酵产品,就必须掌握发酵知识。陈荣清在大学请来食品系、微生物发酵等专业的4名博士生,请他们共同研究这些发酵食品的规律,着重突破糟辣椒配方与工艺。
在发酵专家的眼里,发酵食材是对人体最健康的。因为发酵食品里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活性乳酸菌,糟辣椒里面有37种,1克汁里就有33万个活性乳酸菌。用糟辣椒做调味食材,能增强肠胃蠕动,还能吃掉有害的菌群,对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康复作用很大。因此,研究糟辣椒的配方意义重大。
然而,老百姓在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发酵食品,上几千年传承下来,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人去探索其规律并记入文字。而陈荣清一定要做最科学、最安全、最可靠、最味正、最适用的糟辣椒,使其成为黔菜最重要的调味用料,突显其黔菜根脉。可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呢?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