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寻黔菜之根 问鼎“最黔线”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10575    发布时间:2025-07-07

遵义,在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前一直归四川管辖。因此,其文化受巴蜀文化影响很深,无论是吃穿住行,建筑风格、人文环境、礼尚往来都是川南特色。雍正六年后朝廷将遵义从四川划归贵州管辖,但其语言、饮食习惯依然保持着四川风格,麻辣+酸味在黔北广大地区被大众所认同,甚至还影响到黔南、毕节、铜仁部分地区。但就贵州全省而言,这个定位就有点以偏概全了。贵州建省的时间虽不长,但历史却是悠久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尤其土著民族仡佬族、苗族、土家族、青衣族等在贵州繁衍生息的时间最长,祖先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传播的知识是贵州文化的根。正如“多彩贵州”的定义一样,贵州的多民族性催生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其饮食文化也呈现出特有的味型。这是我采访遵义市餐饮商会会长陈荣清先生以后得到的启示。陈荣清会长所创办的“最黔线”餐馆和提出的“无糟辣不黔菜”观点,吸引着我开启了这次采访之旅。

在遵义市城区及仁怀、绥阳、播州,“最黔线”名气很大,知道“最黔线”餐馆的人很多,但知道创办“最黔线”的老板陈荣清的人却很少。我就是其中之一。带着追寻“最黔线”创始人陈荣清的思维,走进了“最黔线”餐馆和糟辣椒加工厂,也开启了陈荣清创业故事的闸门。

一、从小就受烹饪熏陶就有烹饪大师的范

陈荣清1976年出生在仁怀县茅台镇的农村,由于弟兄姊妹多,

家人生活处在困难之中。但是父亲却是村里厨艺最好的,邻里乡亲有红白喜事,都是请他掌勺主厨。陈荣清排行最小,经常有机会随父亲一起沾些油晕。同时也亲眼目睹父亲炒菜时翻锅甩勺的风采。父亲的厨艺深深地感染着他,让他开始对“做好吃的”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喜爱烹饪这个行业,时常做着当一名“大厨”的梦

初中毕业,因为家里穷,父母告诉他,你能考上师范就继续读书,若考不上,就不必读书了。家里的经济因二哥读贵州财经学院耗费贻尽,再无力扶助其他孩子就读“花钱”的学校。于是,陈荣清就进了航天技校烹饪班一年短期培训。这次培训给他后来进412厂(航天电器厂)食堂学习厨师,并到阳光大酒店进修学习提升,之后自己经营餐馆,再后来创办“老江菜馆”、“最黔线”餐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412厂食堂,赵福刚是带他入道的第一位老师。赵福刚对他要求严格,教厨艺也很认真,每道菜他都会把用料、工序等写下来交给陈荣清操作,并要求陈荣清背下来;陈荣清学习也很认真,坚持每天写日记,把师傅教的知识记下来,有些记错的第二天还要补记。赵师傅一看陈荣清很机灵,动作也很麻利,不管红案白案一学就会,经常夸赞他是块当厨师的好料1996年,陈荣清到阳光大酒店进修三个月,那时的阳光大酒店因为有江继刚师傅主厨,在市里名声很大,生意很红火。陈荣清就在江师傅手下学厨,三个月的时间虽短,但他在江师傅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可以说江师傅是第二个把他托举起来的老师。在这两位老师的教诲之下,陈荣清的进步很快,412厂食堂因为他的勤奋努力,其菜品得到全体员工的好评。这两位老师都是陈荣清非常尊重的师傅,也是他终生难忘的老师。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陈荣清的好学钻研精神一是出于自幼的酷爱,为圆梦而努力;二是踏入社会后他深知没有一门技术要立足并展示自己的价值是很难的,必须付出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百倍的代价;三是技艺终无止境,他深知做餐饮的辛苦,但他也明白自己有坚定的意志,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负重前行,最终获得成功。

在412厂,陈荣清也开始带徒弟,骆茂书是他带的第一个徒弟,后来骆茂书当了兵,退役后继续跟着他干,现在已经是他得力的高级管理人员了。后来他先后带了李华俊(退役军人)、田茂辉等十个徒弟,现在都成了他7个连锁店的骨干。徒弟们都说:师傅不仅严于律已,更重要的是以人格的力量感化他们,让他们对业务不懈怠,永远保持一颗爱心做餐饮,永远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勤劳捞到一桶金,立志创办属于自己的餐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想达到理想的彼岸,就必须奋斗!

陈荣清先后在航天412、405厂食堂当过厨师,当412厂厂长提出让他承包经营时,他犹豫过,担心自己流动资金不足,担忧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干不好。在二哥的鼓励、支持下,他接下了承包412厂食堂的任务,走出了靠自己的能力经营的第一步。此时的陈荣清因为年轻,凌晨4点就起来做早餐,然后备一天的用料,事事亲力亲为,处处小心谨慎,他没有感觉到累。而他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全厂员工的好评。年终结算,他赚了3万多元,这是陈荣清第一次得到劳动的收获,也是他创业挖到的第一桶金。在90年代,这个数目是可观的,万元户人人都会羡慕!

412厂工作期间,因下岗潮的影响,生产工人实行末位淘汰制,一下子淘汰下来不少工人,食堂正好是安置这些被淘汰工人的好地方。于是,厂里就决定让自己的工人来经营管理。迫于这种形势,陈荣清只得在厂门口租了两间房子办起了自己的餐馆,这也是他第一次闯市场的开始。由于他承包过厂里的食堂,有了初步的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底气较足。他在经营上注重精细,用料讲求实在安全,厨艺非常注意细节,餐馆打理得干净卫生,很快厂里的工人,邻近厂子里的工人都到他的餐馆来用餐,他每天从清晨要忙到晚上10点,累得腰都直不起,每天的营业额达到3000元左右。这次机会也让他初次尝试到自己挑战市场的能力,艰辛中多了几分快乐。

412厂的食堂则因种种原因,经营越来越差,厂里的员工怨声载道,李厂长又来找他,把他请回厂再次承包食堂。412厂产品上市了,又从北京调来管后勤的新厂长。因厂里的业务发展很快,南来北往谈业务的客户很多,新来的厂长认为现在的食堂与上市公司不相匹配,应该提档升级,就给陈荣清做工作换大酒楼的老板来承包。陈荣清又一次遭遇人生转折,但同时也给了他彻底走向社会的良机。

2003年,他带着自己开餐馆赚到的20多万元钱来到了合众路,把和平饭店打下来重新装修,请出自己的老师江继刚主厨,给江师傅股份,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挂起了“老江菜馆”的四个大红灯笼。陈荣清以办食堂的理念,为市民办起一家接民气地气、经济实惠、便宜好吃的食堂。“老江菜”一开业,就在合众路上引起强烈反响,每天都是排着队就餐。红火的生意让陈荣清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享受了收获的喜悦。开一年的老江菜馆收益胜过以前开10年的食堂。

可是,就在“老江菜馆”红火的时候,江师傅却被另一家餐馆用高薪挖走了,这对陈荣清又是一次打击。但陈荣清想到的是,既然走上了这条道,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他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事虽艰难,做则必成。因为搞餐饮他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如果有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不是他的个性。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31541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