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长篇小说) 竹都传奇 之 十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昌宇    阅读次数:21481    发布时间:2024-03-15

 

《我,是一根楠竹》

笋洞岩是故乡,

隐于林海胸膛。

地载营卫滋养,

天赐雨露风霜。

虔诚修炼,

蓄集力量。

顶破厚土,

迎接太阳。

凝绿欲滴,

风摇歌唱。

拔节空灵,

正直坚强。

苦行励志,

放飞理想。

我将

回报天恩身丝裂,

服务人间织辉煌。

 

老师在桌子上的一巴掌,全班人都吓了一跳,随口一声好作文!

全班都松了一口气。老师看看作文本封面,念道:金有志。

到!金有志随声音埋着头站立座位上,等待老师的训斥。

老师问:你的家,地名叫笋洞岩吗?

是。金有志回答。

老师问: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篾匠。

老师说:大家停两分钟,听听这篇作文。金有志同学请坐下。一向傲气的老师,在坐下前面加了个字,便开始朗读。读完,重复了回报天恩身丝裂,服务人间织辉煌。写得好!全篇无一个竹字,却写出了伟大的一生。

下课后,一个姓袁的同学走到金有才的课桌前,友善的说:金君,你这篇作文能不能抄写给我,我认真学习学习。

拙作,只要不嫌,定当奉上。金有志说完,当即默写了一份给袁同学。袁同学叫袁鹏,土城人,父亲系盐商。他亦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因金有才的这篇作文,两人结交日多。金有志算术有疑问,袁鹏总是耐心解答,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

 

王大伯(大胡子)进城来,写了张条子放在校门口守卫,叫下周回家去一趟,家里有事。

星期六是半天课,中午放学即可离校。学校离家70华里,走快点擦黑可到。他邀袁鹏一起到家里去耍,袁鹏去称了两斤沙糖糕包路。上午放学,两个不去吃午饭,直接到夹子口,上复兴场的大路。两个小伙子,有说有笑,一路甚是开心。

走进复兴场,凉厅子罩着大街,寒场天,街上来往行人稀少。走到一半,觉得后面有人,回头一看,一大群小孩追起看他俩。原来穿的校服没换,在长衫马褂人群中,这抛边小圆帽、军服、皮带、绑腿、白力士鞋,甚是打眼。宛如服装模特走T台,在复兴场上走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他俩走到上码头河街,直接到王大伯家。王大胡子见两个英姿飒爽的少年,甚为高兴。门前围了一大群看稀奇的街坊。

金有志走到王大胡子面前,收脚立正,行了个举手礼。又把袁鹏拉来,介绍说,这是我的同学袁鹏。袁鹏亦行了举手礼,说:老人家好!

有志问:干爹,要走我家去不?王大胡子哈哈大笑,我下午要送货到重庆,去不了。你爸要的东西,我昨天就送去了。有志,赶快走,还有40里。

有志和袁鹏,立正敬礼告别:干爹,我就走了。说罢,转身上路。

 

一路上,路边的硬头篁大为震惊,这两个小伙子为啥穿竹子颜色的衣裳?河边的西风竹也仰头观看,挺有精神的,我们的未来要靠他们了。

到了丙滩太平门下,两个整理装束,扣好封领扣,系紧皮带,清理绑腿上的粘草,端正帽沿,精神抖擞地进入窄街。

一步能跨的石板街,黑黝黝的铺板门,相望的檐口,像一个枯瘦的老人,张口喘气,静静地等待砸烂古老的禁锢,更换新颜。来了,两位时髦的少年,就是古堡的明天。

这个就是金篾匠的幺儿!”“吆哪,好伸展哦!

他俩在无数目光和赞叹声中,匆匆走过这百米宽街。

站在东华门前,赤水河在峡谷中直闯流来,一艘艘木船载着煤、石灰、硫磺,推着大桨,朝拜城堡;盐船正在大丙盘滩,号子声声,呼喊着两山竹木。站在栅子门前的石栏上,大有登上长城,俯瞰大地的感觉。

还有十里地。金有志指着赤水河峡谷远山一座白庙说:那里叫黄莲寺,我家就在寺庙对面。

走下九十九级石梯,来到双龙桥。有志给袁鹏介绍:这是黔北古盐道上最大的平板石桥,它佐证了明清两代盐运人背马驮拥挤的景象。你看,八个大石墩,九个桥孔,十八块桥板。

还说光绪《增修仁怀厅志》一卷·桥梁记载:丙滩桥,系古桥,后经罗造、艾仕洪等四姓修建。再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倾其二硐,王理奉札培修。

有志继续介绍;你看桥中间的两个桥墩上,有两条雕工细腻、刻技精湛的掬颈石龙,高于桥板1.5米,并可分辩出来是一雌一雄。最令人叫绝的,是在雌龙口中,雕了一个小海螺,口角露个小孔,只要对准小孔用巧劲吹气,就会发出如龙吟一般的声响,方圆数里都能听见。两石龙间,与石龙两边,雕了三个与比桥板稍高点趴在桥墩上的蚣蝮(读音:gōng fù)又名八夏(读音:bā xià),它是龙的大儿子。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看完,继续赶路。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9950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