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人世间 第八十五章 父女辩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牛的草原    阅读次数:57614    发布时间:2019-09-04

 

1966年,全国的高考中止了。许多城市里的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深造,又没有工作可以安排,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章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全部来到了农村。其中的1966、1967、1968年的3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

当时,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城市人口中大约有10%来到了乡村。这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3营分来了很多来自上海和天津的支边青年。他们年轻、单纯、活泼,有文化知识,又富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全身上下还带着城市人的洋气,在农民出身占绝大多数的兵团里无疑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顾美娣是上海市虹口区人,据说家庭成分不太好。她为了表达与剥削家庭决裂的意志,毅然在全校的大会上发誓要到祖国的边疆去,建设和守卫好祖国的边防线。

她如愿来到新疆以后,被分配到了3营17连,很快担任了2班的班长。与大多数活泼、开朗的知识青年不同,顾美娣做事显得稳重、成熟、大方,而且十分地寡言少语。

有一次,营长鲁大炮开玩笑地对她说:“顾美娣,你这是取得什么名字啊?顾美娣,就是照顾美帝国主义啊!再说了,你年纪轻轻的,不爱说,也不爱笑,死板得像一个农村的老太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自尊心很强的顾美娣随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顾爱华,但是,“老太婆”这个称号从此变成了她洗不掉、改不掉的专用绰号。

一些职工看到别人叫顾爱华为“老太婆”,她也仅仅是尴尬地微笑一下,并不怎么生气,也都无所顾忌地开始叫她“老太婆”。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17连有一个很能干的上海知青叫“老太婆”,反而不记得那个曾经名叫顾美娣的顾爱华了。

3营阶级斗争最初发生在“永红”和“红二司”之间,后来逐渐转变到复转军人与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之间。

他们给上海市革委会去了一信外调函,了解上海知青的家庭情况。结果有好几个人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其中也包括“老太婆”顾美华。

他们如获至宝,立刻把出身不好的那几个上海知青叫到连部办公室里,大肆兴师问罪。

别人都老老实实地低头认罪,表示坚决与资产阶级家庭划清界限,接受革命组织的监督和批判。唯独只有“老太婆”顾美华一个人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一个组织的头头恶声恶气地审问了“老太婆”半天,看到她始终不肯开口说话,恼羞成怒,挥起起右手打了“老太婆”一记响亮的耳光。

顿时,满屋子的人都惊呆了。

“老太婆”用手紧捂着半边脸蛋,然后慢慢地从衣服口袋里掏出来一条洁白的手绢,轻轻地擦拭掉嘴角边的血迹,仍然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第二天的早晨,有人在结冰的水渠里发现了“老太婆”的尸体。

人们在私下里传说,“老太婆”昨天晚上被打了以后思想想不通,可能情绪一时激动喝了农药,心里头烧得没有办法,只好半夜里跑到冰水渠道里降温去了。

巩腊梅看到自己的班长这么年轻就死了,又联想到“老太婆”平时待人和善,做事公正,和自己当年在尕阴屲当小队长的时候一样善良,心中感到十分地伤心,忍不住流下了悲痛的眼泪。

她的甘肃籍好朋友马玉珍好心地劝阻道:“大姐,你是怀有身孕的人,不能太伤心了,不然会影响到自己和娃娃的身体的。”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7334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