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人世间 第八十五章 父女辩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牛的草原    阅读次数:57725    发布时间:2019-09-04

生仔不教难成人,栽树不护难成林。

——黎族谚语

 

 

不久,3营的领导干部认为14连的甘肃籍职工和少数民族职工过于集中,容易形成团团伙伙的老乡帮派,不利于营造五湖四海的革命氛围,于是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相当一部分的甘肃籍职工和少数民族职工分散到其它连队去。

重新分配工作连队的通知很快下来了。马玉民一家继续留在14连原地不动。马秀英一家搬到了3营东南角克兰河边的19连。牛万山和巩腊梅则被分配到了最西北、也是最偏远的17连。

他们对此毫无怨言,迅速把家里的被褥和一些生活用具收拾起来,一股脑地装进了从医务室要来的3个废旧的纸箱子里,抱上看到空房子而哭哭啼啼的牛建新,领着吊着脸蛋不愿意离开的牛木兰,坐上一辆4匹枣红马拉的车子,沿着笔直的简易公路,来到了邻近布尔津县和阿勒泰县的17连。

17连又被人们叫糖厂。据说,人们以前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的甜菜,又盖起了一座用甜菜制造白砂糖的小工厂。因为生产出来的白砂糖质量不过关,所以又很快关闭了小糖厂。但是,糖厂这个名字却作为地名保留了下来。

由于很多职工都建立了家庭,各自在自己的家里做饭吃,因此连队的食堂里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炊事员了。于是,17连的李连长安排牛万山到大车班当了班长。大车班的工作就赶上马拉的车子,春天的时候往地里给播种机运送种子,从牛羊圈里装上牛粪和羊粪运到地里做肥料,秋天的时候再从地里往连队的晒场上运输收获的小麦、玉米和大豆。

巩腊梅被分配到17连的1排2班工作,主要从事修渠道、锄杂草、平渠道等辅助性的工作。劳动强度倒不是很大,就是每天要走很远的路程。最让她烦恼的是,17连的田地是职工们在干涸的苇湖滩上开垦出来的,土壤中含有许多的植物腐殖物。这些腐殖物一旦飘到腿上,会使皮肤产生难以忍受的瘙痒。他们在每天下地劳动之前,都会用一截细绳子扎住裤脚,防止腐殖物钻进裤子里来。

2班的班长是一位来自上海、名字叫作顾美娣的支边女青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的状况,对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对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 1954年10月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共计17.5万名官兵就地集体转业,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随着垦荒事业的飞速发展,农场和厂矿明显地感到人员短缺。兵团领导很快地做出了决定,动员内地的青年支援边疆,一面派遣干部到内地组织农民、工人和学生来兵团,一面动员各单位和职工投书内地招揽亲友来疆。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了全国当时有志青年最响亮的口号。

不久,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一大批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来到了新疆,使兵团的职工队伍得到了迅速的壮大,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兵团的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1959年春天,国家根据新疆发展的情况和要求,决定在第2个5年计划期间从内地再动员一部分青壮年来新疆参加建设。随后,安徽、湖南、湖北、江苏的支边青年陆续来到新疆。 

1963年开始,上海、天津的数10万知识青年又来到了新疆。

支边青年听党的话,服从组织的分配,一到新疆便立即奔赴农牧区、生产建设兵团和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不怕困难,虚心向当地的群众学习,很快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坎土曼,学会了赶大车,成为了兴修水利、开荒造田运动的骨干和主力军。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8439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